七度区,建筑高度不到24米,局部大跨度。审图要求抗震等级按照二级,个人认为可以把大跨度部分的抗震等级设置为二级,其他部位都是三级,不知道大家遇到这情况都怎么处理的?
抗震等级与场地类别有关系吗?比如20米高框架,7度区(0.15g),丙类建筑,在二类场地与四类场地的抗震等级分别是多少?[ 本帖最后由 dhxin 于 2011-5-30 09:50 编辑 ]
目前手头有一工程,一栋建筑物框架结构,长126米,中间高两端低,将中间高的部分设缝分开,两端建筑物高度20米,中间建筑物30米,按抗震2010,中间的抗震等级为二级,两端的抗震等级去多少?是三级,还是二级,出处在那?谢谢各位
如果裙房是框架,本身抗震等级是三级;主楼是框剪,其中框架抗震等级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一级。那么裙房的抗震等级是二级还是一级?
7度区一框剪结构,抗震等级;剪力墙三级,框架四级,规范规定抗震等级四级的框架梁箍筋可以用到6的( 构造),像这种情况,两端和剪力墙在平面内相连的梁(无论跨高比是否小于5),抗震等级定的几级?梁的箍筋可以用6吗?还有一端和剪力墙平面内相连,一端和框架柱相连的这种梁怎么定义呢?不知各位在日常设计中是怎么处理的呢
以08年下午真题18、19题为例,转换层在3层,按《高规》10.2.6规定,底部框支柱及剪力墙加强部位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同时在条文说明中说明只提高抗震构造措施,也就是说内力调整并不需提高一级。但是在《历年试题》(注册中心编)的解答中,内力调整仍按提高一级的要求进行计算,而在兰定筠编实战训练的解答中就是按照内力不用提高一级来进行计算的。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按照兰定筠的方法进行计算,不知道各位是怎么看的。对于同样只提高抗震构造措施的情况在《高规》3.9.2中也是一样,不知道还在什么地方也出现过,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情况是这样的,有个六度区的幼儿园(低于24米)我用PKPM计算的时候是内力按照六度计算,框架等级提高一级,也就是内力6,框架等级3但是有个前辈说6度区应该按照7度计算,也就是内力6,框架等级4.请问各位前辈我们到底谁对还是都不对,请各位帮忙,我真心搞的头都晕了之前也做过7度区的小学,也是按照内力7,框架等级2计算的。
先介绍一下情况,我做了一个2层框架的宿办楼丙类建筑。审图意见为:高速公路带监控室的楼(《抗震设防分类标准》5.3.4)应由丙类建筑提到乙类建筑计算,设防烈度不变。提到乙类建筑之后抗震等级由三级提高到二级,但是计算出的结果并未发生变化。 想请教一下,抗震等级对计算的影响。不胜感激!
7.0(0.15g)的三类场地的抗震等级应该是几级呢?抗规上3.3.3条“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怎么理解?
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其剪力墙的边框柱是按框架柱的抗震要求来确定的,那么边框柱的抗震等级是该如何确定呢?规范里好像没有明确这个问题吧,是按剪力墙等级确定还是按框架柱蓝阵等级确定?
目前手头有一工程,一栋建筑物框架结构,长126米,中间高两端低,将中间高的部分设缝分开,两端建筑物高度20米,中间建筑物30米,按抗震2010,中间的抗震等级为二级,两端的抗震等级去多少?是三级,还是二级,出处在那?谢谢各位,真心祝愿答复者能通过2011的注册考试。
看抗震规范6.1.2和混凝土规范11.1.3给出的是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不知道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该如何确定呢?
我做一个底部四层商场,第四层转换,上部为住宅,抗震等级怎么确定啊?[ 本帖最后由 huyuqiu 于 2012-4-6 10:47 编辑 ]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混凝土结构确定抗震等级,新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9.1条规定,当为一类场地时,除6度设防的结构外,抗震构造措施可降低一度,那抗震等级怎么确定,是按抗震措施呢?还是构造措施? 比如,框架结构,7度设防,一类场地,则构造措施按6度,在按高规表6.4.3-2确定框架柱加密区长度时,表中的“抗震等级”是按设防烈度,还是构造措施呢? 个人认为,箍筋加密是构造措施,应按构造措施确定抗震等级来确定,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谢谢。
单位做了一个郑州新郑市的项目,抗规规定设防烈度是七度0.1g,但是郑州发了一个条纹说超过80m的要做抗震评估,有可能提升到七度0.15g(跟郑州市一样),这样做法合不合理,因为图纸已经出了,这样改动工作量很大,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按照当地评估来做设防要求的。
1.钢结构设计资质,经常看到轻型钢结构甲级这样的,那超过轻钢甲级的钢结构又怎么设计(轻钢甲级有个工程适用范围)?2.轻型钢结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具体的权威的名词解释?3.抗震规范中,有说到房屋钢结构抗震等级,其中列举了 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等结构体系,那请问 日常中我们经常碰到的一些小钢架,小桁架结构的抗震等级怎么确定?经常审图的拿这些说事。比如 钢筋混凝土框架顶上做个钢架,那这个抗震等级怎么确定?是不是按照 框架结构那个高度直接确定,是的话等级一般就是4或3级了,但主体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等级又不一样。
高规3.9.5中提到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那么这个构造措施包括哪些东西?这个抗震等级的降低有哪些影响?欢迎讨论。
结构总说明中:抗震设防烈度为6°,抗震等级为三级,按照设防烈度为7°采取抗震构造措施。那么,钢筋的锚固、搭接如何取值呢?还是按照这个三级的抗震等级去取值吗?新人懂得不多,有劳高手指点迷津。
《抗规》8.1.3条规定了钢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其中备注第2条说明“一般情况,构件的抗震等级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9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降低一度确定”,现在遇到一个工程,高度小于50米,经调整后的烈度为7度,经计算满足注2规定,降低一度取6度,按表8.1.3规定“6度,高度小于50m”是否可按照非抗震设计?也就是整体计算时还按照2倍地震作用计算,而涉及到抗震等级的调整,即内力调整,节点设计(8.2.5~8.2.8条内容)等均可以按照非抗震考虑,是否合理呢?还请各位*指教,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