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高层框-剪结构,18层,纯住宅,无地下室,各层层高3m。按规范桩基埋深3米左右。建模时的处理方法有二:1.从承台顶到二层楼面做结构1层,高度5.6米左右,墙厚取280满足要求;但是与建筑填充墙厚度不一。2.在建筑地面层设置框梁,但是不做板,这样各层层高均不超过3m,墙厚200均满足要求。问题:各位觉得哪种方法好?尤其是第二种方法,有几个问题不清楚:1.建筑地面层只有梁没有板,显然不满足楼层无限刚的平面假定,那位移怎么算?2.只有梁没有板,却要有效约束剪力墙、柱,是不是受力很大,有什么措施改进么?
您好,在做设计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疑问 (1)我对于双向地震和偶然偏心在什么时候勾选,不太清楚;另外,在考虑双向地震或偶然偏心的工况下,位移比是否还是必须小于1.2?对于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分别有什么不同的规定吗? (2)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时,什么时候次梁点铰?图集上对铰接有一个锚固长度的规定,加入满足不了的话,就必须点铰接吗?点铰接后,主梁就会少抗扭钢筋,次梁的跨中配筋会稍大,支座处则只能按照构造配筋,但是完全采用固结后,首先锚固长度满足不了,其次跨中配筋会比铰接时候的少,但是实际情况由于锚固长度不满足所以不可能是完全固结,这样的话,跨中配筋会不会偏少? (3)什么时候需要考虑弯矩调幅?次梁还是主梁?对于砌体结构的楼面梁,需不需要考虑弯矩调幅?
《抗规》表3.4.3-1里,关于楼层位移比的定义里面,“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并结合P270的条文说明,这里的楼层两端怎么理解? 是要跟所计算的地震作用工况方向垂直么?以附图为例,最大位移点在右上角(A点),最小位移点是否要取为左上角(B点)? PKPM好像是取得这一层里所有节点里最小的位移,所以有可能在左下角的点(C点)。由于左下角C点位移最小(假设C点比B点位移小的情况),PKPM算出来的位移比是偏大的,也就是偏安全的,能满足PKPM的位移比,就一定能满足规范里的位移比。总结一下,疑惑地就是,这个”楼层两端“怎么理解?是否一定要和地震作用方向垂直呢?
一栋18层住宅,在7度区,场地2类,在设计地震分组1、2、3组下,同一片墙体配筋,第一周期,层间位移如下:第一组 二层某墙体配筋2cm2 T1=2.13s 层间位移:1/1165第二组 二层同一片墙体配筋3cm2 T1=2.13s 层间位移:1/1035第三组 二层同一片墙体配筋4cm2 T1=2.13s 层间位移:1/932为什么远震反而配筋位移更大呢?按理说,一栋建筑物越是远离震源,受到的地震影响应该更小才对啊,配筋和层间位移应该更小才对,可是计算结果却不是这样。地震分组和特征周期相关,特征周期越大,地震影响系数越大,配筋和层间位移越大。
简化输出的位移详细输出的位移
我现在在做的项目是一个三层的框架结构,水平11跨,柱距6.3m,端跨8.7m,Y向两跨,柱距7.2m,1,2层为小商业,三层为住宅.柱截面已做到500x700,但y方向位移仍然不够,为1/520,8度三类场地,不知还有什么因素在控制着位移?此建筑05年已做过施工图,此次作了一些修改,原结构图中,柱子均为500x500,此次修改:1,原端跨柱距6.3m改为8.7m,右侧5跨y向向内收了2.5m,原二层楼板有四跨楼板开大洞,现取消。从感觉上不应产生太大变化,所以迷惑,不知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哪位前辈可以指点一下,多谢了!
本人做一栋五层框架,7度抗震,一层4.7m,其他层3.9m,柱子截面500*500,梁板柱布置从上到下没有大的变化。做完什么都满足,就是二层的位移角超限,想想一层层高又大,受地震力也多,为什么一层不超而二层超,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哪位高手来解释解释。=== 工况 6 === Y 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Y) Ave-(Y) Ratio-(Y) h JmaxD Max-Dy Ave-Dy Ratio-Dy Max-Dy/h DyR/Dy Ratio_AY 5 1 620 26.43 25.46 1.04 2900. 620 1.29 1.05 1.23 1/2245. 99.9% 0.83 2 648 20.59 19.57 1.05 3900. 695 2.28 2.23 1.02 1/1711. 99.9% 0.83 4 1 472 25.16 20.75 1.21 3900. 472 3.49 3.38 1
急死我了,一个剪力墙的高层住宅,其它的结果还可以,就是位移角怎么全都是1/9999,这说明是不是我的剪力墙布置太多了呀,可是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在经验值之内,说明剪力墙布置不会太偏差,大家帮忙分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谢谢
一层普通地下室,四层商场,5~15层两栋点式住宅.位移比和周期比按单个模型还是整体模型控制,一~四层为大底盘,没设缝望指教!
做一钢平台,梁柱节点在横向上,为刚接;纵向为铰接。因此,结构在纵向设置侧向支撑抵抗水平荷载,但横向的侧向位移过大,请问采取什么措施减小位移.
对于底部大空间(三层)剪力墙结构刚度比计算选用的是剪弯刚度,60%限值用的是有效刚度,那么周期比、位移比计算以那种刚度算法为准?是有效刚度吗?
小弟求助,MATLAB做矩阵位移,这样一句没问题吧?k1=planeframeelementstiffness(E,A,I,L1,90)?>> E=210e6>> A=2e-2>> I=5e-5>> L1=3>> L2=4>> L3=3>> k1=planeframeelementstiffness(E,A,I,L1,90)
发现施工现场的柱子有些位移,不是很大,已经把抗水板浇筑完了,地下又没有防水,现在还没有继续往上浇筑柱子。在网上找了好多地方也没找到具体的办法,请教大家一下,位移的柱子怎么解决?拜托了!跪求!!还有就是网上哪些地方有这方面的东西!
请大家看看我的一个18 层的住宅;请教各位 1.刚重比有上限吗?一般最好不要超过多少为好?我的这个刚重比大吗?2,第一平动周期1.8156是不是有点大, 也就是结构刚度有点柔?3.地震荷载作用下 位移角1/4067,1/3232是不是太小 也就是刚度太大?4.风荷载作用下1/2061,1/1063又觉得Y方向的刚度有点弱,如果2,4条如果对 那么第三条不就矛盾了 请教各位高手解答???!!!X向刚重比 EJd/GH**2= 7.82 Y向刚重比 EJd/GH**2= 5.88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1.8156 74.36 0.96 ( 0.07+0.89 ) 0.04 2 1.6197 161.92 0.96 ( 0.87+0.09 ) 0.04 3 1.4678 31.44 0.09 ( 0.06+0.02 ) 0.91 4 0.4
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1449.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1848.这是前三个周期,周期倒是满足,可是位移实在没有办法再调了,建筑就是这样! 1 1.8750 0.11 0.98 ( 0.98+0.00 ) 0.02 2 1.5797 90.23 1.00 ( 0.00+1.00 ) 0.00 3 1.2708 5.41 0.03 ( 0.03+0.00 ) 0.97虽然都满足规范,但是这样的位移是否能通过图审?规范规定两个方向刚度要接近,可是差这么大,实在心里没有底,急!!
结构总体参数控制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筑结构总体参数控制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1 刚度比的控制 A 控制意义: 新规范要求结构各层之间的刚度比,并根据刚度比对地震力进行放大,。 新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 直观的来说,层刚度比的概念用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称度. B 规范条文: 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新高规的10.2.6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应符合高规附录D的规定
为什么框架的计算总是二层的位移指标不满足,而且和其他层差这么多,没有薄弱层,请教了~~~~~~~~~~~~~~,
位移比超限,输出文件里查到是哪个节点位移较大,如何在pkpm里找到这个节点呢
我现在做的一个工程,无裙房高层,转换层以下(共三层)相连,以上有变形缝分开(相当于双塔),我想请问一下,这种情况,位移和周期比是以连在一起的模型结果还是按变形缝切开模型为准?
某小区一幢34层住宅楼,层高2900mm,13个标准层, 调到最后,如图右下角所示节点位移比为1.49, 希望高手帮我看看,怎么调剪力墙,基础为筏板基础, 这是施工图审查提出来的,要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