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常用的结构形式 ,目前城市中正在建设和拟建的多层、高层建筑物大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 ,要求结构工程师根据新抗震规范运用好抗震概念设计。
本次修订后共有14章12个附录。除了保持2008年局部修订的规定外,主要修订内容是:补充了关于7度(0.15g)和8度(0.30g)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 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
1 桥梁的设计作用 ——基于“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2)验算荷载: 履带-50、挂车-80、挂车-100和挂车-120 全桥只允许布置一辆车 (3)车辆荷载的选用及布载规定 车辆的选用——按公路的等级 车辆的布置——按桥梁
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注:本附录一般把“设计地震第一、二、三组”简称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A.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抗震规范是结构设计所用规范里面出场频率最高的一本,基于此,小编再重新解读一下2010版抗震规范,新规范的要点以及旧规范的区别,希望能给广大网友带来帮助。
本次局部修订系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4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169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局部修
从宏观层面比较了中日建筑抗震规范的发展以及抗震设计和抗震计算方法。两国的抗震设计思路类似,都是采用两阶段的设计,但总体而言,日本的抗震设防标准要高于中国,而且第二阶段的设计易于实现和检查。同时日本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多样化,它是第一个将基于能
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
前几步主要是对结构整体合理性的计算和调整,这一步则主要进行结构单个构件内力和配筋计算,包括梁,柱,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构件截面优化设计等。
关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若干设想 本文介绍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颁布实施以来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即将开始的新一轮的修订工作,提出修订要求和主要内容等若干设想,以及配合修订工作所需要开展的实验研究工作。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 GB 50011-2010(2016年版),真正的最新最清晰的PDF版规范
答疑:《建规》3.5.2条;《建规》中3.3.13条;《建规》中表5.3.13注了同《高规》6.1.6有矛盾;《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1.7条;术语中第2.0.19条和第2.0.20讲及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
摘要: 随着建筑结构新规范全面颁布,新规范在工程设计已全面开始,这对于如何在工程设计中正确应用理解规范条文,正确选择设计软件及合理选取设计参数显得尤为重要。
本资料重点介绍了新规范中有关风荷载、地震作用、荷载组合、设计内力调整、结构及构件性能控制等的改进、在SATWE软件中的具体实现、规范改进设计的影响等技术细节,仅供设计人员在应用新规范软件时参考。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建筑幕墙抗震构造设计的一些措施,介绍如何通过幕墙的构造设计,确保幕墙自身结构的完整和安全以及作为建筑外墙围护的可靠功能。
1剪力墙柱的构造要求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1设计地震分组 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有更详细的规定。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
内容包括:绪论、场地、地基和基础、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耗能减震结构设计、20世纪强震分布、20世纪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周期示意图、板块构造、倒塌前后、地层剖面、
n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 300km的地震。深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4%,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3%。深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太平洋一带的深海沟附近。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灾害。吉林的珲春、延吉均与今年发生过深源地震。
本项目从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类别、场地分类、反应谱和抗震设计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抗震规范GB 50011—2010与澳大利亚抗震规范AS1170. 4-2007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指明了两本规范的异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我国抗震规范 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