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对IC反应器的应用与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IC反应器在工程应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指出了IC反应器的研究发展趋势,表明IC反应器具有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在介绍了Ic反应器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突破目前研究Ic反应器基于保持大量活性污泥和良好传质常规, 从污泥龄及水力停留时间、水力流态、微生物体的聚合状态三个 崭新角度综合研究了IC反应器的设计工艺思想,并突出了其核 心内污泥循环技术
本文简介了IC反应器的一些特点,阐述了反应器内循环流形成的机理,重点介绍了三种基于结构创新设计测量内循环流量的方法,并对这三种方法作了详细评述。
IC反应器容积负荷率高出普通UASB反应器3倍左右,其体积相当于普通反应器的1/4—1/3左右,大大降低了反应器的基建投资;而且IC反应器高径比很大(一般为4—8),所以占地面积少。
试验对3 组生产性IC 反应器的启动过程进行了研究。这3 组生产性IC 反应器在进水COD 平均浓度约15 700 mg / L 时,出水COD 去除率均达到95 %以上,都能够完成启动过程。
介绍了自内外对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的特性研究.包括生物分离特性、颗粒污泥特性、水力 特性 的研 究 介绍了ABR 处理不同废水的研究 ,ABR 拥有许多优于其他厌氧工艺的特点 ,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废水 ,如低 温废 水、有机废水、
IC反应器有两级反应室,每级反应室上部设置了一个三相分离装置。进水通过泵由反应器底部进入反应室,与该室内的厌氧颗粒污泥均匀混合。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及处理造纸综合废水研究IC 厌 氧 技术的核心是借助反应器内所产沼气的提升作用实现内循环,达 到强化过程传质、提高基质转化效率的作用。废水基质浓度愈大、沼气产生 量愈大、内循环作用愈强、传质过程愈强烈、基质转化效率愈
本项目从抗震设防目标、抗震设防类别、场地分类、反应谱和抗震设计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抗震规范GB 50011—2010与澳大利亚抗震规范AS1170. 4-2007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指明了两本规范的异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我国抗震规范 GB
本文介绍了以中空纤维微滤膜为核心膜组件的膜生物反应器。包括膜组件的污染及防治,自行设计的小型实验等。分析了膜生物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影
舟绍了加压曝气生物反应器及其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包括反应器原理、工艺流程、运行参数,工艺设计特 点等。
ic厌氧反应器的工艺及设备计算实例 一、厌氧反应器的工艺设计 1、水质指标 2、处理效果 二、IC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1、有效容积 2、IC反应器的几何尺寸 3、IC反应器总容积负荷率 4、IC反应器的循环量 5、进水管径 6、一级提升管 7
1.0.1为规范膜生物反应器的工程设计,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 用、质量合格,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采用微滤或超滤膜生物反应器进行城镇污水处理的新 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设计。与城镇污水水质类似的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的设 计
内循环厌氧处理技术(简称IC厌氧技术)是一种适合于处理有机高浓度水的技术。本文介绍了Ic 反应器的基本结构与原理,IC反应器的水力模型和动力模型,总结了IC反应器的优点,并结合工程实例展望了IC 反应器在我国造纸工业中的发展前景。
对由于有机负荷提升过快导致酸化的IC反应器,在工程上采用好氧出水回流稀释 可以较好地恢复Ic反应器的正常运行,这一措施简便易行,费用低,但重新启动比初次启动需要更 长的时间。
本文报导了用IC厌氧反应器处理酒精废醪的中试结果:容积有机负荷达到30.5lcgCOD m一。d一;并根据中试结果和对IC反应器结构原理的分析,认为将处理酒精废醪的USR改造成IC厌 氧反应器是可行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 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
本次修订后共有14章12个附录。除了保持2008年局部修订的规定外,主要修订内容是:补充了关于7度(0.15g)和8度(0.30g)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
某酒精企业污水处理场处理经由酒精蒸发工艺排出的二次蒸汽冷凝水及事故排放的部分离心清液两股废水。平均水量为405 m3/d,平均温度为50℃左右,pH值为3.6,原液COD约为8000mg/l ,SS为1600mg/l
环境温度不低于4℃,且不高于70℃的场所应采用湿式系统。 环境温度低于4℃,或高于70℃的场所应采用干式系统
本规程主要讲述的技术内容是地面辐射供暖工程中的设计、材料、施工、检验、调试与验收等方面技术要求,希望对各位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