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m0708 于 2014-4-9 09:18 编辑 回顾国内桥梁软件的发展历程,你会发现这个领域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十几年以来一直处于没有品牌、没有秩序的一种混乱状态,就像春秋战国初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即便如此,竞争并不激烈,因为至今还没有一家可以说得上是站稳了脚跟。尽管看上去各方都信心十足,但是现实很残酷,还是没有一家能够在这个市场打开局面。本文针对桥梁软件的现状进行深层分析,并对未来的可能性提出自己的见解。现状一:没有品牌 这里说的品牌是指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牌,取得了注册商标的品牌才具有商业价值,没有商标的牌子,算不上品牌。比方说,“农夫山泉”是品牌,就算他是真正的农夫也价值无限,如果号称“山泉教授”、“山泉院士”则毫无价值;MicroSoft翻译成中文是“微小的软件”,却成就了全球首富。在中国如果有软件取个名字叫“软件教授”,“软件院士”,即使名气再大,盗版者也会让他死得很快。经
桥梁必须在完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之上,通过设计本身,创造出新的体验和价值。桥梁设计以后基本上是一个做情怀的行业,最后剩下的都是喜欢它的人。送给桥梁设计师一句话:无论是否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桥梁设计师,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思维丰富的人更加重要。来看看年轻的未来桥梁设计师的作品……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处于多个地震板块,地震相对多发。这些年来发生的等级不同的地震灾害给我国人民带来了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而地震发生后灾区道路往往面临交通堵塞、中断的情况,严重耽误了救援抢险的最佳时机,造成二次损失。作为公路生命线的枢纽,桥梁一旦遭受地震破坏,将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且震后修复极其困难,今天我们就从桥梁结构体系出发,探讨一下桥梁加固技术的现状。 首先你知道桥梁震害有多少种类吗?桥梁震害种类有地基震害、桥台震害、支座震害、桥墩震害,具体的我就不在这里离一一解释了。地震中桥梁坍塌造成极大的危害,可我国有很多依据旧规范修建的老桥
由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分会、江苏扬子大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公路桥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05全国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研讨会”于9月21日至22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00多名从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的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特邀哈尔滨工业大学欧进萍院士,日本茨城大学吴智深教授、清华大学秦权教授、浙江大学项贻强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倪一清博士等十几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报告。未来的交通国际论坛最新推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研讨会专题,全面记录了此次会议的盛态,并收录了发言嘉宾的精彩演讲,欢迎广大网友查看,下载文件http://www.fci-forum.com/zhuanti/qljc/liqing11.php
小编语 亚特兰大之前举办了一个桥梁设计竞赛,比赛的目的是为市中心的两座桥梁寻求有创意的设计理念,每个桥梁项目的预算均为300万美元。如今竞赛到了最后阶段,5个入围方案也都进行了最后的优化提升。目前主办方已将这些方案公开并邀请公众参与投票,选出最受人们喜爱奖。竞赛的冠军得主将于今年5.15日由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公布。一起来看看这五个入围方案的设计详情吧。
本人是做水利水电设计的,最近遇到一个河道生态整治项目,需要拆除重建五座小型桥梁,跨度60-100m。有以下问题需要各位指导:1.按照日车辆通行标准,连接公路为四级公路(乡道/村道)?荷载标准车道标准按公路Ⅱ级10.5*0.75KN/M?2.车道荷载标准和车辆荷载标准到底用哪个合适?(桥宽较小为单行,宽度小于7m)3.桥原宽不大,受连接道路限制,根据规范,桥面宽度为连接公路路基宽度5-7m,为了不影响河道行洪,减小桥梁壅水高度,本次拆除重建将恢复原河道断面,桥做的较长,这种又长又窄的桥感觉很别扭,请问这种布置有没有问题
以前做桥梁监测时候用到的一些论文,不知道有没有和别人的重复,共有7篇,花钱下载的,希望对大家有用。
关于桥梁大师的一些资料
本人工科,非桥梁专业,因工作需要,勉力学习做下小农桥的结构计算,近日从论坛上偶得 (邵旭东,李立峰著)一书,遂依葫芦画瓢,以第二篇第一章为参考,计算了5m梁式板桥的内力,设计参数如下: 板厚:300mm 钢筋净保护层厚度:40mm 支座搭接长度:0.33m 板端留缝:2cm 计算跨度:4.63m 净跨度:4.3m 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无栏杆,恒载考虑板自重,安全带重,分项系数取1.2,汽车荷载均布值为7.875kN/m,集中值为135kN,分项系数取1.4 采用书中P125式(2-6-1a),弯矩计算结果为108.33kN·m 需配筋截面面积为1966.70mm^2,选筋结果为8Φ18(Φ18@130) 我的问题在于,这一结果是否可靠?钢筋直径是否需要适当加大?因为见过某些设计好的图纸,同样跨度的钢筋直径都不会小于20mm。 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请各位高人不吝赐教哈!
2010年,数字孪生(Digital Twin)一词在NASA的技术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并被定义为“集成了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系统或飞行器仿真过程”。随后,得益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孪生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
温度变化所引起的裂缝,其主要原因就是混凝土所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桥梁建筑的内外温度发生显着变化时,桥梁建筑内部就会因变形力和约束力相互作用而产生应力,当这个应力超出混凝土抗拉强度范围时,就产生了温度裂缝。在温差变化较大的地方,温度裂缝出现的范围和频率会相应的增大,这种裂缝具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扩张或收缩。由收缩所引起的裂缝,这也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裂缝。主要是塑性收缩、缩水收缩、自生收缩和碳化收缩。这类裂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施工时,混凝土的水灰比不合适,材料选择和施工技术不够严格。其他原因导致的裂缝,如基础变形,基础变形后出现的压力超过建筑物的抗拉强度导致裂缝;施工材料不合格,施工时使用的材料、技术、工艺等不符合规格所引发的裂缝;冻胀使建筑内部的水凝结成冰,导致内部体积增大而出现的裂缝;钢筋锈蚀混凝土承载力降低而出现的裂缝等。 桥梁裂缝比较常用的维修方法 随着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进步,桥梁建筑的裂缝修补方法也越来越多,最常用方法有表面处理法、灌浆
新建道路在农田区域,道路总宽26米,车行道15米,城市道路,道路线性内要挖一个规划河道,河道上要建设桥梁,3X13的简支梁桥,因为河道是挖出来的,现在同事说桥头台后不需要特殊处理,只需要按照正常路段换填30cm石灰土就行,我的意见是搭板范围超挖2m,再用石灰土或者级配碎石回填,压实度要求提高到96%。请各位指教,旭日大神能来就更好了!
桥梁检测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桥梁进行评估,因此,桥梁检测前要全面了解待检测桥梁的各方面情况,从既有的现状与特性着手,对要检测桥梁的实体有一个总体把握,并且明确后面工作的方向。根据检测工作要求安排计划、准备各类检测盒试验器具。 桥梁检测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资料收集,不仅包括设计资料,还包括施工资料以及有关的桥梁养护、桥梁维修、桥梁加固资料。资料收集设计的细节很多。如设计资料里面有计算书、设计图纸、修改图纸以及地质资料等等:施工资料里面包括各个阶段的竣工图纸、竣工说明书、材料检测资料包括历史上通过的车型、载重、交通量状况、维修的资料等等,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自然环境或者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冻土、泥石流等等)的资料
10年以前就有人预言BIM是继“甩图板”之后的第二次变革。按照这个预言推理:10年后的今天,大多数设计院都应该实现了用BIM做设计。事实呢,事实是大多数设计院还是以二维设计为主,只有极少数设计院才用BIM做设计。时至今日,预言家仍旧继续同样的预言,没有人会和预言家的预测较真,但我们应该探究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究竟是什么导致设计院无法全面普及BIM设计的?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解决问题,而是找不到问题的本质,接下来回归我们今天的问题:所谓的用BIM做设计,应该是用BIM做三维设计而不是用BIM做二维设计。BIM本身就是一个三维设计的理念,它的核心就是模型数据为主,二维图形为辅的逻辑。如果用BIM做二维设计,那就好比让一个8岁的孩子穿5岁的衣服,得硬套进去,肯定别扭。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设计院交付的成果是“图纸”,图纸必须符合国家的二维制图规范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