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结构与材料——屋顶排水中国古建筑防水有“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多道设防,刚柔并济”的理念,说到“排水”,古人首先是从屋顶下功夫。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惯性冲出檐外。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多用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的坡度超过60°,而靠近房檐的坡度小于30°,利用惯性使快速流下的雨水冲出屋檐外。各种屋顶式样中最有利于排水的,叫做悬山顶。所谓“悬山”,就是屋顶房檐伸出“山墙”外,显然更容易将雨水排出。悬山顶在屋顶的式样中,等级不高,因此多
我有一些格扇门的图片,但不知道图样的名字,请教各位大侠,如果有其他的图片,可以传给我吗
我们公司现在有个设计方案是古建筑,层高有事2-3的,单栋面积在500-1000m2,总建筑面积为20000m2,现在顶层没有吊顶,请问空调怎么设置?
马里安曼兴都庙色彩鲜艳
日本古建筑的一些3D模型:lol
最近做了一套古建施工图,把其中古建筑常用门窗和隔扇样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作为古建筑之——风雨桥的补充资料
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等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由于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荷载较大,一旦遭雷击起火,火势易蔓延,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而我国现存古建筑的防雷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防雷引下线少,不易采取均衡电位措施,没有防球雷措施等。因此陕西伟信防雷公司介绍几种常见的防雷技术,希望对古建筑防雷工作有所启示。 一、关于古建筑物防雷类别的确定 目前普遍将国家防雷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作为新、改、扩建建筑物防雷标准执行。如何根据古建筑物的特殊结构和对防雷的要求,将古建筑物防雷标准纳入到GB50057-94之中,确定古建筑物防雷类别,是做好古建筑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基础。 按G
众所皆知,大理石是很好的装修石材。 不管是在建筑方面,还是家装方面使用度都是非常高的。 但鲜为人知的是,很多我们为之震惊的古迹,都是由大理石做成的。 [泰姬陵]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泰姬陵是印度知名的古建筑,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泰姬陵其实是一
苏州古城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主要是明清以来,遗留下来一笔丰厚的有形财富——古建筑。他们是组成苏州独特的古城风貌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而苏州古建筑经过香山帮能工巧匠的智慧实践的是苏派建筑风格和特点归纳起来有:翻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有多数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 旧事古城南北居民较少,所以形成“南园”、“北园”,城内独特的双棋盘格局,形成坊巷与水巷平行,若南北向坊巷,则就民居建筑的朝
学建筑的人,多少都不喜欢仿古建筑。这种不喜欢无关于艺术或者审美,而几乎成为一种道德上的排斥。 这种在建筑上进行道德加持的观念,最早是出现在罗斯金的《建筑的七盏明灯》中。 在“真实之灯”中,罗斯金批判了现代建筑具有的欺骗罪行,强调建筑在材质上要真实不造假,绝不利用掩人耳目的手段,让人们在视觉和感觉上受到蒙骗——否则就是“不道德的”,“不诚实的”,甚至是“罪恶的”。 有趣的是,罗斯金所反抗的基于大工业生产为背景而出现的现代主义,也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强调建筑应该表里如一,用清晰的形式反应逻辑统一的空间。 后来,弗兰姆普敦提出的“建构”(这在当下的讨论中更常用)也是基于这种逻辑来展开,提倡不做作的,具有诗意地建造艺术。 这些观点和理论提的都很好,唯一的缺陷在于它往往与真实脱钩。 比方说大唐不夜城。尽管我知道两边的建筑都是仿古的、假冒的、不建构的、不理性的、是基于大唐IP开发的文旅产品......
古建筑的维护与加固,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原状系指古建筑个体或群体中一切有历史意义的遗存现状。若确需恢复到创建时的原状或恢复到一定历史时期特点的原状时,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并具备可靠的历史考证和充分的技术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