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公路隧道施工安全jiaoc
在JTG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第8.2.1中“喷射混凝土施工不得采用干喷工艺”。规范颁布都快4年了,为什么隧道施工还在使用干喷工艺?其回弹率那么高,强度质量又底。真实怪现象啊。
浅 析 公 路 隧 道 的 设 计 和 施 工 结合本管段隧道的TRANBBS设计情况和TRANBBS施工中的实际情况,特对各分项工程分化讲解如下:一、隧道衬砌类型的分类隧道衬砌类型一般分为:整体式衬砌、复合式衬砌、喷锚衬砌和装配式衬砌。一般常用的形式是前面三种。复合式衬砌是指外层用锚喷作初期支护,内层用模筑混凝土作二次衬砌的永久结构,两层间根据需要设置防水层。(为防止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间的不同变形而引起混凝土出现裂纹,一般在两层间均设置隔离层)适用于Ⅲ级及以下软弱围岩。复合式衬砌中喷锚支护是柔性结构,是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和围岩密贴共同变形。 喷锚衬砌是指以喷锚支护作永久性衬砌的通称。喷锚衬砌适用于地下水不发育的Ⅲ级及以上围岩的短隧道。 从受力结构来区分,整体式衬砌、复合式衬砌、喷锚衬砌:整体式衬砌中的喷锚支护是作为临时支护措施(是为保证施工安全而用的),不是永久结构受力的部分(其实肯定受力),模筑混凝土是永久结构受力的部分;复合式衬砌中喷锚支护作为初期支护(当然也作临
公路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
公路、桥梁、隧道施工安全事故案例
简要说明:本书内容包括新奥法指导思想简介及新总结,公路隧道设计方法及其分类,公路隧道结构设计方法及其分类,公路隧道结构施工三种方法,公路隧道衬砌合理断面图,工程实例研究及公路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的数值模拟等。 文件格式:PDF 文件大小:7.12 M
新奥法作为隧道工程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目前在公路隧道工程设计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在依据新奥法原理建设的现代隧道中,按照设计规范规定,依据施工之前的地质调查、钻探及物探等资料,采取工程类比方法进行设计。由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断层、破碎带、瓦斯、严重风化层等特殊地质,而仅仅依据施工前的地质勘探成果,是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出来的,所以面对施工反馈的实际地质情况,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设计。 动态设计是在预设计的基础上,对衬砌结构进行合理的修改,以使其适应更为具体的围岩条件。动态设计的依据是施工过程中反馈的各种信息,包括地质超前预报、监控量测数据、掌子面的地质描述和实际存在的地质条件,通过分析与反分析所获得的这些信息,与预设计时的地质资料对比,根据地质变化情况,对隧道施工方法(包括特殊的、辅助的施工方法)、断面开挖步骤及顺序、支护参数等进行合理调整,以保证施工
施工中反分析法分为:a)增量位移法,是将模拟开挖的有限元模型与优化反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某一开挖步前后监测所得增量位移,对某隧道开挖土体参数进行反演,并根据反演结果预测后续施工对土体及支护的影响.b)根据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破坏信息进行的反分析法。 3.动态反馈设计 动态反馈设计是根据开挖面揭示的地质条件、监控测量获得的数据以及地质超前预报结果,对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施工方案及时进行修改的设计模式。旨在使隧道支护结构的形式能随时适应实际的围岩地质条件,从而使工程建设既能经济合理,又能确保安全。下列情况需进行动态反馈设计:
隧道削竹式洞门照片,坡率1:1.5
首次发贴,请多支持!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新法-朱汉华,尚岳全等编著.pdf就一个附件.
公路隧道施工规范释义,请大家共享![ 本帖最后由 lq-1997 于 2010-1-3 09:29 编辑 ]
请用超星
1公路工程桥梁隧道施工安全评估监控现状分析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速,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也随之加快进程。然而,建设过程中频发的桥梁隧道坍塌事故,使人们不得不将目光转移到桥梁隧道施工的安全问题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人们对施工安全问题的重视,对施工单位起到了很大程度的监督作用,加强了施工单位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了桥梁隧道施工安全评估监控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道路桥梁隧道的安全监控体系就已经得到了应用,但是由于该安全监控体系在我国发展较晚各方面理论与实际措施并不完善,监控范围与内容也相对较少,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缺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地普及,衍生为结构振动理论、信号分析及处理技术、现代传感技术,为桥梁隧道施工安全评估监控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公路工程桥梁隧道施工在理论、结构设计、施工等各方面的技术愈加成熟,这些客观因素都从各个方面推动了我国公路工程桥梁隧道施工安全评估监控
公路隧道施工监测检测技术及实践.
1、概述 黄土在我国分布较广,黄土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6.6%,华北、西北地区的黄土地层分布连续,厚度较大,发育较典型。在黄土地区开挖隧道成型好,易于施工。只要断面形式及设计参数合理,施工方法得当,支护及时就能充分发挥黄土的自身承载能力的作用。 某黄土高速公路隧道为分离式隧道,上行线隧道长1501m,其中Ⅰ类黄土段537m,纵坡0.52~1.45%;下行线隧道长1310m.Ⅰ类黄土段394m,纵坡1.13~2.54%,隧道中心间距113.4m,隧道中间设三处人行横洞,一处行车横洞。该隧道采用新奥法(NATM)设计和施工,现已建成通车。说明新奥法适用于黄土介质,且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2、水文、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隧道区域内有一条主要河流和三个支流通过。 支流分别从西侧和南侧汇入主河,向东流去。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流量受季节影响。 隧道位于黄土梁峁区,黄土披覆在起伏不平的基岩顶面之上,并承袭了下伏基岩的古地形。在稳定提升的新构造运动下,黄土经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现今梁峁起伏,河谷
1引言 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1-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其中滑坡19101起、崩塌4756起、泥石流911起、地面塌陷332起、地裂缝161起、地面沉降36起。而这些地质灾害将直接导致交通隧道衬砌结构开裂、变形、渗漏水等病害现象,病害将妨碍交通,威胁隧道内行车安全,缩短隧道维护周期和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对全国交通隧道展开系统、全面的检测与病害研究。 2公路隧道安全评估研究现状 隧道病害研究需要借助不同检查和测量仪器与方法,检测不同类型病害表现形态、出现位置、发展趋势等基本信息。刘海京[1]等人指出隧道病害检查与量测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总体隧道病害综合检测项目、程序与制度的研究,二是具体病害检测方法与检测技术的研究。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2]规定了公路隧道病害的日常监测、定期检测、特别检测、专项检
1、路面沉降 首先应从技术上和施工中确保避免路面沉降的产生和控制沉降量,在沉降发生时,采取以下措施: (1)在顶管通过路面设置间距为2M的观测点,根据顶进位置每小时测量,发现沉降超过3CM应立即停止作业,必须找出原因,及时调整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后才可继续施工; (2)如沉降发生得到控制,则按调整方案继续施工。 (3)如沉降发生不能得到控制,应停止顶管作业,马上进行注浆工作,保证路面的稳定,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方案调整,确保路面的安全。 2、路面塌陷 首先应从技术上和施工中确保避免路面塌陷,并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与正饶线公路路政协商确定临时应急道路路线,在发生路面塌陷情况下,作为应急通行路线; (2)与交警部门联系,组织交通分流,确保在正饶线封道的情况下保证应急通行路线的畅通; (3)选用安平市政维修队作为应急抢修单位,或与正饶线公路路政协商,选用指定单位作为应急抢修单位,保证在路面塌陷情况发生的第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