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实务全书》同济大学编的!
1、堤围及护岸工程 各种标准的堤围是河道治理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水利工程设施,对保证水安全发挥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多数堤围需要实施新一轮的加固建设。在设防标准上应根据保护地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或适当超前的标准,但切不可片面追求高标准。新的“筑闸联围”要充分论证、权衡得失。要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多样性,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对河道进行载弯取直和对水道湿周进行硬化、渠化处理的措施,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为野生的水生与陆生植物、鱼类与鸟类等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方便条件。 2、清淤清障 为更好地给洪水出路防止人对水的过度侵扰疏浚清淤与河障的清理是河道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河道疏浚清淤主要是通过增大过水断面改善洪潮动力条件但工程范围、时机和工程量要有研究论证。河相变化有规律需要与之适应。疏浚清淤一般工程量大水下作业强度大应做好各种控制措施必要时可与环保型清淤和航道维护型清淤结合。水下疏浚机械开挖会对水生物造成伤害,应加强相关的监测工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按拉姆萨尔(Ramsar)公约,湿地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泥炭、海盐等)、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部分交互作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称为“地球之肾”。我国湿地面积约2.5×107hm2,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膨胀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来自人类社会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废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湿地盲目开垦、滥捕滥捞、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其结果造成河流断流、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己经成为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迫在眉睫。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研究是揭
21世纪是注重生态文明的新世纪,未来人类生存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也是生态和环境的竞争。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而城市湿地则是城市的守护神。湿地生态系统(wetland ecosystem)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湿地生物群与其相互作用的地理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系统,是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1-2]。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通过湿地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则是人类为了处理人为的水污染问题,通过人工构建而成的仿湿地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的湿地分类方法和湿地的定义,将湿地分为3类42种,其中天然湿地32种,人工湿地10种。按照湿地植被状况和利用现状,被划分为人工湿地、近裸露湿地、在建或拟建公园的湿地和近自然湿地4个类型。研究表明,湿地系统储存着陆地上35%的碳,是固碳能手,是全球最大的碳库。因此,保护湿地是维持现有碳储存库,防止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最可行的办法。全面认识和了解我国湿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成为湿地保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健康保护的措施 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和影响范围的扩大,世界自然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是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是指生
湿地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及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微塑料
[摘要] 结合京山河流域的自然特点,以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生态系统有效保护为主线,提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对策措施,为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为京山河水系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从经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城市是指以非农人口为主的人类聚居地,乡村是指城市以外的地域。城市生态系统与乡村生态系统各有特点,但互为关联,是生态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 乡村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大,消费者少,分解者比例大,人畜的消费在整个系统中只占很少的生产量。许多乡村地区基本上仍处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中,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集聚化程度低等原因,资源与环境都具有相当的承载潜力。 城市生态系统与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城市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了生态系统的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体系,影响因子众多,层次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城市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特性,使之成为具有开放性、依赖性、不稳定性。 大量的人口、物质流、能量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流动,其输入、输出、排废都大大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应对能力,需要外界生态系统的功能支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其中,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持续巩固提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
此前,水利部只是在全国12个城市开展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还没在全省范围开展此项试点工作。现在传来一个好消息,水利部拟将山西作为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省。这是12月7日,省人大常委会向我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通报重点建议及办理情况时透露的。 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山西代表团提交了《关于将山西省列为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试点省份的建议》。对此,水利部高度重视,专门派员来我省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座谈。水利部在答复中提出:“目前,山西省水利厅正组织人员修改 《山西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我部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修改后的规划和试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并将山西省作为试点省份开展相关工作,推进山西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 记者12月9日从省水利厅获悉,我省已根据水利部建议修改了规划,并在规划基础上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前不久,水利部在北京主持召开《山西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实施方案》审查会议。我省的实施方案获得通过。下一步,我省将对实施方案做最后修改上报审批,争取尽早实施。
全国各类生态系统空间分布信息产品是指基于Landsat TM数字影像(以地形图纠正),采用全数字化人机交互遥感快速提取方法,建立生态系统结构数据集,包括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度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聚落生态系统等其他生态环境系统,它是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推出的生态环境类系列数据产品之一。 遥感卫星信息源 内蒙生态环境系统空间分布
“ Arboborescence”是“建筑”和“ Arborescence”两个词的组合。它表达了
考纳斯理工大学为立陶宛老化建筑的可持续性改造提供支持 近年来,立陶宛为改善其建筑群的排放性能制定了宏大的目标。这个东欧国家约 66.1 万座的建筑都要遵守立陶宛建筑法规中严格的国家排放性能要求。据估计,这些建筑中有 75% 是在 1992 年以前建造的,且能耗较高。该国的建筑群每年大约排放 5.3 公吨的二氧化碳,其中包括许多前苏联时期的建筑。 根据立陶宛 2021 年批准的长期改造战略的规定,所有这些建筑都需要在 2050 年前进行翻新以改善能效。这项计划旨在响应欧盟 2018 年关于解决老化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能效指令,包括该国建筑群的脱碳问题。 考虑到这一点,考纳斯理工大学的智慧城市和基础设施中心创建了考纳斯城市数字孪生模型,将大学校园的建筑环境数字化。该数字孪生模型不止覆盖了大学校园,还延伸到立陶宛第二大城市考纳斯市,提供了考纳斯老城区的三维可视化。
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保护和增强森林碳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等相关内容被纳入多项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公约。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第四条第1款明确提出要促进维护和增强森林碳汇。1997年《京都议定书》[2]第二条第1款将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造林和再造林作为保护和增强温室气体汇和库的重要措施,同时在第三条第3款提出要对造林、再造林和毁林产生的温室气体汇和源进行核查和报告。2016年《巴黎协
把"生态'二字肢解一下,"态"可以表示形态(生活的,意识的等等),态势等,那么"生"呢,是否可以理解为"生物","生命""生存""生理""生活"...而作为"生态"园林中的"对象"(生产者,生产对象,消费,分解...),首当其冲就该是生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动物,植物,细菌,病毒等).我们在园林设计中(姑且不敢说什么"生态园林设计",我想,很多设计师可能连生态到底是什么概念都还没搞清楚,或者说,学术界对此亦没给出个确切的具体的定义),除了土建,水电,绿化,是不是少了个东西呢?"生物",顾名思义就是有生命的动物,会生存,会生活.---因为是园林,首先要想到植物,没有植物就构不成园林.--然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是"生态园林",它有两个内容,一个叫园林,也就是我们传统的,现代的,"有口皆碑"的园林,而另一个内容,很多时候只流淌在我们说服甲方掏钱买设计的口水及对大把大把人民币炙热的目光中.它叫做"生态". 就纯"生态"二字而言,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迹象的系统,以及系统里演绎着生命交响乐的动物(是动物,而不是植物,有如我们小时候看的"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