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在中国唐朝时期就全面吸收包括园林在内的盛唐文化。在今天的韩国古典园林中,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唐代园林风格的痕迹。韩国古典园林中多有人工开凿的水池,或自然式或规则式。池中置三岛,显然与中国传统的“一池三山”造园手法一脉相承。 韩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外观很美,屋顶多为歇山式,铺以灰黑色筒瓦,暗红的柱,衬以绿色窗棂,色彩柔和端庄,特别是部分有技巧地使用白色,使得整体效果渐淡渐灰,不显过度艳丽,而更多质朴含蓄。建筑体量较大,但很少有封闭的石墙,因此产生宏阔开放的气势。这种建筑形式既融合了朝鲜民族建筑风格,又与我国唐代建筑有颇多相似之处。如有力的斗拱、巨大的出檐、弯曲的屋脊、上细下粗的棱柱等,这些中国唐代建筑的显著特征出现在韩国古建中,表明韩国古代建筑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唐代建筑的形式和营造技术。 汉城的皇宫――景福宫
古典园林竹子造景著作归纳中国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历史悠久,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有不少竹子造景的成功例子,如留园的“碧梧栖凤”、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倚玉轩”以及个园的“春山”等等。然而有关竹子造景艺术手法的系统总结却寥若晨星。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了有关园林的理论著作,其中竹子造景的论述也较少,代表性著作有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以及清代李渔的《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等等。在陈继儒的《岩栖幽事》和《太平清话》、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屠隆的《考盘余录》和《山斋清闲供筏》、沈浮的《浮生六记》、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也有一些片断。出自天成国际景观,总结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对于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古典园林主要有8类功能:生产、装饰观赏、遮荫、游乐、赏玩、空间组织、建筑材料和环境生态。 从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从装点居住环境,将自然引入庭院,使之具有生气,追求植物的观赏功能;为了追求凉爽、提高空气湿度,达到遮荫的目的,利用植物景观改善环境小气候的功能;利用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生产水果、蔬菜和芳香产品,实现经济功能;随着修剪技术的成熟,植物造型作为空间的装饰功能;随后出现植物作为建筑材料,利用植物景观代替建筑、墙体、砖石构筑室外空间;利用植物围合空间和引导方向,形成框景、透视变化以及当前各国设计师普遍认同的利用植物景观为人类共生的大自然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
古典园林的造园过程中,一般要通过三个创作境界。即“生境”、“画境”和“意境”。首先是“生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其次是“画境”,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即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最后是“意境”,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从“生境”和“画境”升华,感受到美的境界。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
高塘柴府花园---古典园林
经过一年 终于完成了 有泪也有喜
1.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概况 我国的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的周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利用自然的山水、树木进行的造园活动。受神话故事的影响,周文王建造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雏形——囿。在囿内挖瑶池筑高台,供帝王将相们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开始有了自然山水的萌芽,而到了秦汉时期则出现了宫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建造了滨临渭水的阿房宫, “引渭水为池,筑为蓬”。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开创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景观形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转向返扑归真, 开始挖掘自然的美。并且私家园林逐渐增多、而不再仅仅是达官们狩猎、娱乐的场所。隋唐是中国历史贬繁荣强大的时期,经济恢复发展,文学艺术蓬勃生气,多民族之间文化也得到了交流,在这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园林设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宋代, 文人、士大夫对山水寄情,向往和追求自然山水之美,这种山水审美观念深深地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建设。明清两代,由于政治经济处于稳定的状态,人们开始注重精神追求,园林既继承了前代的文化特色,又融合了这一时期风流雅致。
植物有兴衰,随四季而变;园林便也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通常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季相变化。植物的开花、结果和凋零时间不同,使得每季的观赏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掌握植物的观赏特性,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突出其季相特点,使四季有景可赏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