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筋砼常见裂缝原因分析 砼是一抗拉能力很低的脆性材料,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当发生温度、湿度变 化、地基不均匀沉降时,极容易产生裂缝。 1、 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较常见的原因是水泥、砂、石等质量不好,若工程上用了这等不合格的材料就会产生“豆腐渣工程”。所以说只有材料的质量关把好了,工程质量才会在根本上得到保证。 2、 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涉及的面很广,不可能一一叙述,一般常涉用到的有: (1)、水分蒸发、水泥结石的砼干缩通常是导致砼裂缝的重要原因。 (2)、砼是一种人造混合材料,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砼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因此砼的搅拌、运输、浇捣、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 拆模等都可能造成砼开裂。施工过程中,钢筋表面污染、砼保证层太小或太大,浇筑中碰
混凝土的开裂与裂缝控制,是幻灯课件。
归纳总结了一些工程的含钢量,纯粹是个人经验,希望大家共同讨论
结构的若连板就像(口-口),两个口字就像结构主体,-字就是那可怜的100MM厚弱连板(4米跨),建筑不让做梁,虽然说设计时已知道它开裂,但是现场打电话说裂得很厉害,该如何处理啊?
我很想了解,如果混凝土结构不加钢筋,而是用其它方式,如何建造有一定抗震性能的建筑(比如7度区)。目前我所了解的是纤维混凝土有这个可能性。望结构及材料有研究的高人能提高见。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15-4-30 00:09 编辑 我在1000平方的C25混泥土楼板表面用911(聚氨酯)做了防水层后,再用细石混凝土进行3cm~5cm的找平,找平层会不会因为911(聚氨酯)的存在而产生开裂空鼓的现象......
世界城市的发展已有5千多年,在今天的发达国家中,城市化的程度大多在70%-80%以上。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1%,21世纪将成为真正的城市化世纪。
一栋房子年头久了,偶尔也会这里出点裂缝,那里漏水等情况。如果严重的话,会遇上楼板开裂等。遇到这种问题,大家先不急~不慌,先观察自己的房子裂缝的大小,如果裂缝是细微得如头发丝一般,是可以不用管它的。如果裂缝如蜘蛛网一般,用裂缝修补胶就可以搞定。如果之前加固了话,墙体还开裂了!那就要重视。墙体加固之后还会开裂,这是什么原因?
避免混凝土梁板构件开裂的结构设计措施
试析某厂房框架结构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加固处理
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与技术: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1、加大截面加固法该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摄氏度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4、粘贴钢板加固法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
混凝土结构的检测与加固1/2
没办法,发了帖子没人气只好取这么个题目,大家别怪我。。。1. 钢筋画法 板支座处负筋按规范宜伸出支座大于四分之一短跨长度,比如说我要画伸出支座650的钢筋,在TSSD中该怎么精确画出650来呢?2. 井字梁 房间跨度为7200*7200,拟用两根200*500的次梁成十字形交叉井字梁布置,请问合不合适?同事说井字梁只在大跨度时候为降低梁高才考虑使用,请问这种说法对不对?还有,像类似我说的这种7.2*7.2的房间,用哪种梁布置比较好呢?井字梁在交叉节点处有哪些构造措施?传力体系是怎么样的?在PKPM中计算出的井字梁交叉处两根梁的负弯矩都是0,他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3. 异型板 一个三边支承在梁上,一边自由的异型板(大致形状为梯形)。在理正工具箱中用异型板计算模块计算出来的结果准不准确?我想手算一下,但找不到相关资料,有人能提供一下吗?4. 荷载 请问防火卷帘的线荷载是多少?是钢制的,跟卷帘门是一种东西。5. 结构布置 平面为L型,在L折角处阴角为楼梯间,请问这样合适吗?记得曾经看过一篇资料上说阴角处要加大板厚起到抗扭作用,那么在
目前,随着检验批验收的实行,混凝土质量的评定就成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验收是按检验批进行验收的,比如一层的梁、板、柱,有时是验收柱,浇注混凝土,再验收梁、板,再浇注混凝土,这样柱混凝土和梁板就成了两个检验批,混凝土按规范要求应分别评定。这样,存在两个问题,1 检是否按验批验收次数来进行混凝土评定,这个划分是否合理可行?2、如果分开评定,在试块组数少的情况下,一般一工作班做1-2组试块,达不到规范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评定,试块强度必须在1.15倍标准值条件下才能合格。上述两问题,请教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