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inging007 于 2013-3-20 10:51 编辑 现在有一半挖半填的路基横断面,挖方边坡在路基左侧已做挡墙处理,现在路基右侧为填方边坡,路基至坡脚处的填方高度在25米左右,现在要求做边坡防护措施,但是有个问题,在距离坡脚5米处,有一个发电站的房子,所以边坡放坡下去不能侵占到房子。请教大家如何对填方边坡做合理,可行的方案设计!
本文将论述高边坡综合防护技术,以飨读者。
目前施工阶段碰到23m高填方路段,由于设计文件中采用的是锚杆框架防护,但老路基含石量大,土体松散,试验了几个孔都是锚杆打进1~2m后碰到粒径较大的石子就进不去了。请教大侠们像这样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的解决措施,感谢。
:)
有座跨线桥,桥面宽度为30米,跨度为25米,但是桥台处为高填方路基,填土高度为28米,由于桥台台前锥坡放坡,所以放坡长度比较大,这样一来,本来跨度只有25米,在放坡后,满足跨径和净空要求,桥梁跨度增加到5跨130米,工程造价大大增加!在这里请教一下大家,有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处理这个问题吗,毕竟接长桥的长度远远超出原设计跨度,如果不放坡,不满足规范要求!如果对锥坡进行特殊防护处理来减小放坡坡率,又做如何处理,希望有经验的指教一下,谢谢!
公路受到自然环境多样性影响,同时也受到路基本身自重荷载和车辆荷载的作用。能否保证高填方路堤长期稳定,关键取决于设计和施工。 公路受到自然环境多样性影响,同时也受到路基本身自重荷载和车辆荷载的作用。能否保证高填方路堤长期稳定,关键取决于设计和施工。 1.设计方面原因 ⑴由于路线几何线形指标采用得较高,通过不良地质路段的情况也增多。不良地质地段土基强度低、承载力低,设计处理不当,土基易于产生压缩沉降或挤压移位,导致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 ⑵路线穿越宽浅游荡性的河床时,路基与桥梁衔接处填土较高,路基填筑与桥梁修建所涉材料弹性模量相差较大,如过渡段结构设计不合理将导致不均匀沉降,引起桥头跳车。 ⑶通道、涵洞铺砌未考虑防水设计,易导致地表水渗透浸泡路基,使路基承载力下降而发生沉降变形。 ⑷高填方路段纵、横向排水设计考虑不周,易造成路基两侧长期积水而降低地基承载力,使路基沉降。 ⑸高边坡路堤坡脚防护与加固不妥。如抗滑桩设计的起止点不合理,往往造成起止点处因抗滑力不足引起路基下滑而使路基沉降开裂。 ⑹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
路基沉降是公路工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河南正在建设的焦(作)郑(州)高速公路有大面积的可液化地段,为保证工作质量,作者通过对高填方路基施工过程中和完成后的沉降观察分析,力求从中找出路基的沉降规律,为减少或消除路基沉降引起的质量病害和指导路基、路面施工提供依据。 路基沉降是公路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多年来,由于对路基沉降的原因和机理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深刻的研究,致使路基沉降在公路建设中普遍存在并引起桥头跳车、路基沉陷、路面早期破损等多种质量病害,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质量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路基沉降的原因、搞清路基填筑材料、填筑高度与路基沉降的关系,焦郑高速公路指挥部根据工程需要,在焦郑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选取了1#点(K0+100)、2#点 (K10+135)、3#点(K31+000)三个有代表性的位置分别对路堤填筑材料本身和原地基进行沉降观察研究。 沉降观测设置的方式 高填土沉降试验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观察高填土路基的自身沉降(含不同的填土高度(约3m)和不同的压实区域路基自身的沉降)。2、观察高
摘 要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经粉体搅拌桩处理后,桩体范围内土体沉降减少较多,路基土侧向位移量减少,能承受较快的加荷速率,对解决软土地基高填地基的稳定、沉降及加快施工进度等很有裨益,文章结合京福高速公路的施工实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填方 软土地基 粉喷桩 处理[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10-7-30 16:56 编辑 ]
各位大侠: 我现在设计的一个厂房外有一条道路处于填方区,回填土是附近山上挖下来的块石和粘土,填了差不多有30多米深,回填土没有经过压实,大概是半年前填的,现在要在那块设计一条道路,运输重型设备(设备50T左右),请问这个路基应该如何处理
论文简介:因工期原因站前单位换填完高填方后就开始进行设备基础施工,因连续下了近半个月的雨,变压器基础下沉11cm。 投稿网友:zhangsan123456 上传时间: 2013-08-08
高填路堤由于施工和工程完工后在自然环境影响和汽车重复荷载作用下,出现一些路基病害,引起路基的整体下沉、局部沉陷、边坡坍塌,影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公路的正常作用,对高填路堤出现的严重病害,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使路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此介绍几种常见的处治措施,以供处理路基病害时参考。 一、换土复填法 因填筑土质不符合要求,路基出现下沉但面积不大且深度较浅,采用换土复填方法,简便快捷。此法是将原路基出现病害部分的土挖去,更换符合规范要求的土。一般采用级配较好的砂砾土,塑性指数满足规范要求的亚粘土为宜。回填时,挖补面积要扩大,且逐层挖成台阶状,由下往上,逐层填筑,碾压密实,压实度要求高出原路基压实度1-2个百分点为宜。这种方法是只要掌握好路基的填筑方法即可,没有复杂的技术要求。 二、固化剂法 处理高填路堤的下沉时,如果更换路基填料受到限制,且填筑料数量不大时,可在原填料中掺入固化剂处理路基病害。这种方法在我国部分省市已有应用的先例,实践证明,效果较好。固化剂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其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成分决定了不同的
1.工程地质变化处 公路是一条带状构造物,一条公路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公路沿线的地质不尽相同;加之地基土和路基填料的工程性质不同,所表现出的强度、压缩沉降量亦不同。当路线通过不良地质,特别是在泥沼地段、流沙、垃圾以及其他劣质土地段填筑路堤,若填筑前未经换土或很好压实,则填筑完成后,原地面土壤易产生压缩下沉或挤压变形。 2.地形变化处 路基填方随地形变化其填方高度也发生显著变化。当路线穿越冲沟、台地时,路基填方变化在零至几十米范围内,沟谷中心往往填土高度最大,向两端逐渐减低至零,不同的路基填方高度所发生的沉降亦不同,特别是在填挖交界处填筑土和原地面土具有不同密实度和不同的沉降量,在荷载作用下出现不均匀沉降,使路基纵向呈马鞍形。在路线通过地形横坡较大的路段,出现半填半挖断面,填筑土和原地面土密度不同,受施工作业面的限制导致填筑土和原地面土结合不良而使路基两侧发生不均匀沉降,表现为一侧高一侧低。 3.水文的影响 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是导致路基沉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黄土、粉土、湿陷性土等在干燥情况下土体结构性强,承载力大,路基稳定不变形;
有一条道路高填方段(填筑高度大约6-7米),由于工期较紧,路基填筑后直接铺设了稳定层;后来下了几场大雨,有一段大约300米长度出线了一道纵缝,位置在1/4处。大家一致认为路基填筑不到位,压实等,沉降引起的;当时的意见是先沥青灌封,观察;同时了做了反压护道,经过一个月的观察,缝隙没有扩大,现在要铺筑混凝土路面,该如何处理?要不要挖除稳定层重新铺设。
1:1.18的边坡,高22m,排水设施如何考虑? 规范中急流槽规定不宜超过1:1.5,那么1:1.18的坡能否做急流槽呢,如果可以需要注意些什么,如果不行的话有什么其他办法来排掉雨水? 请各位大神不吝赐教:handshake
某灌区高填方渠道设计图一套
如题,就是一篇论文!个人觉得还不错,发上来一块参考
请教下,40m高填方路基及边坡的设计,以及填筑的方法。
高填方路堤产生沉降的因数主要来自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因此,在设计时只要道路勘测者认真进行勘察设计,详细调查拟建公路沿线地形、地貌,查明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设计方案;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合理组织施工;公路养护中加强养护,及时排除险情,确保道路正常使用,对于防止高填方路堤沉降,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1.设计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⑴路线选线中,在坚持路线总体走向通过主要控制点的原则下,因地形、地质环境布设路线,尽量避让不良地质地段,不需要追求高指标的线形,努力做到线形指标搭配合理,即可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⑵加强工程地质勘察。严格按照工程地质勘察规程开展工作,详细调查和探明拟建公路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有怀疑地段增加探坑数量,在设计外业验收中,将工程地质勘察作为重要的检查内容之一。 ⑶对原地面明确提出压实度和地基承载力要求。其目的在于防止路基填方在自重和车辆荷载作用下,因地基承载力不足而产生沉降;对地基承载力低的路段应采取有效的工程处理措施。 ⑷路线通过较陡的横坡及沟谷地段时,
高填方路堤产生沉降的因数主要来自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因此,在设计时只要道路勘测者认真进行勘察设计,详细调查拟建公路沿线地形、地貌,查明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设计方案;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合理组织施工;公路养护中加强养护,及时排除险情,确保道路正常使用,对于防止高填方路堤沉降,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1.设计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 ⑴路线选线中,在坚持路线总体走向通过主要控制点的原则下,因地形、地质环境布设路线,尽量避让不良地质地段,不需要追求高指标的线形,努力做到线形指标搭配合理,即可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⑵加强工程地质勘察。严格按照工程地质勘察规程开展工作,详细调查和探明拟建公路沿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有怀疑地段增加探坑数量,在设计外业验收中,将工程地质勘察作为重要的检查内容之一。 ⑶对原地面明确提出压实度和地基承载力要求。其目的在于防止路基填方在自重和车辆荷载作用下,因地基承载力不足而产生沉降;对地基承载力低的路段应采取有效的工程处理措施。 ⑷路线通过较陡的横坡及沟谷地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