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各位高手,书上污泥龄的定义及剩余生物污泥量都是在曝气池的基础上加以推导的,那在A2/O工艺中,除了曝气池外还有缺氧池和厌氧池,那他们的污泥龄又该如何确定,以及系统的总泥龄如何确定,一般的论文就说总泥龄要在10-15天,然后只给了个好氧泥龄,其它的就不提了,好想知道是如何确定,请帮帮忙吧
生化系统降低污泥浓度的方法生化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和吸附工业废水中有害物质的设备。但是,在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其中包含了许多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污泥处理系统要求管路布置顺畅,利于节约空间,整齐好归类,水头损失少。管路交叉要尽量少。
美国PUrafil臭气除臭系统,流量从850m3/h- 30000m3/h。能够有效除去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有效去除效率99.9%
附件含计算过程,是以“1吨污水/天”产生的污泥为实例。[ 本帖最后由 zyz0501 于 2010-12-10 08:23 编辑 ]
移动式臭气收集系统在污泥堆肥中的应用
一个污泥焚烧后的气力输送的系统项目案例.. 虽然文字是英文的,但工艺流程可以看的清楚的.. 不知道符合版规不,如有违反,望斑竹帮忙修改处理下。
水处理技术:处理厂对活性污泥系统很难做到时时刻刻进行调控。那么每隔多长时间就应对工艺进行调整一次呢?也就是说,工艺控制周期应该是多长?我们首先讨论曝气系统的调节。对曝气系统可以进行所谓的实时控制,使曝气池混合液的DO值时时刻刻维持在所要求的数值。很多处理厂一般都设有DO自动控制系统,一旦DO偏离设定值,通过调节曝气量,可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之内使DO恢复到设定值。对曝气系统进行实时控制是必要的,因为DO太高,将使能耗增加,DO太低将抑制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处理效果。通过实时控制,可使活性污泥时刻处于好氧状态,并且不使DO成为限制性因素。回流的作用是补充曝气流出的活性污泥。当入流水质水量变化时,自然也希望能随时调整回流比。但污水在活性污泥系统中一般要停留8h以上,以回流比进行某种调节之后,其效果可能要几小时之后才能反映出来。因此,通过回流比调节,无法控制污水水质水量的随时变化。一般情况下,每月之内可保持恒定的回流比。在运行管理中,回流比作为应付突发情况的一种暂时手段是很有用的。例如当发现二沉池泥水界面突然升至很高时,可迅速增大回流比,将水界面降下来,保证不造成污泥流失。然
本帖最后由 wzhwzy 于 2015-10-16 06:44 编辑 养猪废水,经过初级处理后(经SBR处理,分批进水,流量20t/d,NH3-N浓度400左右,COD600左右),进入处理系统流程:O1-A1-O2-A2-沉淀池-O3-A3-A4-沉淀出水。其中O2-A1反硝化回流,未做污泥回流,风机工作每3小时,停半小时,循环。最近发现,各O段污泥量很少,O1段30分钟沉降污泥15%,O2段5%,O3由于是新建池忽略。A1段污泥55%,A2段污泥沉降30%,A3A4由于是新建忽略统计。系统污泥未外流,为何整体污泥量少,好氧池泥量更少,各位大侠帮助分析原因?有何改进措施?(穿孔曝气,组合填料,现在出水NH3-N290,
污泥脱水系统一般加药量按吨绝干泥投加3~5kg干粉药剂考虑;那么如果采用液体加药,液体药剂的浓度范围一般多少?如果采用固体加药,那么药剂配置的浓度范围应该是多少?还有药剂混合后的搅拌停留时间应该多少比较合适?在论坛内看到比较多类似讨论,但是说法各一,貌似药剂还分PAC、PAM不一样,求各位大佬指点! post_newreply
收录于话题
生化系统的七大要素之统帅--污泥 污水处理令人想到的是泥巴,这回毕竟是为了广众而绘文。大家可能看到的污水泥巴,多数是好氧生化系统的黄泥巴,其在专业术语称之为“活性污泥”,几经查
一、工业污泥处理概况 污泥的处理先后经过了海洋投弃、土地填埋、堆肥化、焚烧、干燥等多种实践的处置方法,逐步走向成熟,目前污泥的焚烧在污泥的最终处置方法中占有比较大的优势。 现在世界范围内污泥处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有一点是达成了共识即禁止污泥倾倒入海以及有机物含量大于的污泥禁止堆埋。大多数的欧洲国家目前基本认同污泥再利用的方式,以保护资源,如磷等,让其在自然界中循环。另一方面污泥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医药化学物质这就不允许污泥在农业中随意使用。 虽然欧洲一些国家采用了循环利用的方式而另一些国家却不接收存在的有害物质所带来的风险,因为没有人知道污泥的再利用最终会对未来的土壤地下水植物动物及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一些国家如瑞士比利时的费莱米西地区荷兰已经决定走污泥热处理的方向发电厂水泥厂垃圾焚烧厂,其他国家如德国奥地利还在就该问题进行讨论但是趋势基本还是污泥的热处理道路。 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愈加严格,污泥的处理同样也存在上述问题,正在凸现出来。目前国内最终处置污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