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资料都说到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厌氧消化分为四个(也有说三个的)阶段,那请教坛子里的各位大侠,有人知道厌氧的第一个阶段:水解阶段的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具体数值是多少吗?或者说和污泥的泥质有什么数值上的关系?
大家说说对厌氧消化的认识,若加强化预处理工艺,如THP怎样?[ 本帖最后由 zyz0501 于 2010-10-29 08:03 编辑 ]
污泥厌氧消化池内设置搅拌的作用是什么? 混合搅拌是提高污泥厌氧消化效率的关键条件之一,没有搅拌的厌氧消化池,池内料液必然存在分层现象。通过搅拌可消除分层,增加污泥与微生物的接触,使进泥与池中原有料液迅速混匀,并促进沼气与消化液的分离,同时防止浮渣层结壳。搅拌良好的消化池容积利用率可达到70%,而搅拌不合理的消化池的容积利用率会降到50%以下。 搅拌可以连续进行,也可以间歇操作,多数污水厂采用间歇搅拌方式。一般情况下,每隔2~4h搅拌1次,搅拌时间不应超过1h。通常在进泥和蒸汽加热时同时进行搅拌,而在排放消化液时应停止搅拌、使上清液经静止沉淀分离后排出。采用底部排泥方式时排泥过程中可停止搅拌,而在采用上部排泥方式时在排泥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搅拌。污泥厌氧消化池的搅拌方式有哪些? 污泥厌氧消化池常用的搅拌方式有三种: (1)池内机械搅拌:即在池内设有螺旋桨,通过池外电机驱动而转动对消化混合液进行搅拌,搅拌强度一般为lO~20W/面容
?什么是污泥的厌氧消化?与高浓度废水的厌氧处理有何不同? 污泥的厌氧消化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经过水解、酸化、产甲烷等过程,将污泥中的大部分固体有机物水解、液化后并最终分解掉的过程。产甲烷菌最终将污泥有机物中的碳转变成甲烷并从污泥中释放出来,实现污泥的稳定化。 污泥的厌氧消化与高浓度废水的厌氧处理有所不同。废水中的有机物主要以溶解状态存在,而污泥中的有机物则主要以固体状态存在。按操作温度不同,污泥厌氧消化分为中温消化(30~37℃)和高温消化(45~55℃)两种。由于高温消化的能耗较高,大型污水处理场一般不会采用,因此常见的污泥厌氧消化实际都是中温消化。污泥厌氧消化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采用两级消化时,一级消化池和二级消化池的停留时间之比可采用1:l、2:l或3:2,其中以采用2:l的最多。一级消化池的液位高度必须能满足污泥自流到二级消化池的需要,地下水位较高时,必须考虑池体的抗浮,对消化池进行清理时最好选择地下水位较低的时候进行。
在污水处理厂, 污泥厌氧消化
污泥处理技术分享:厌氧消化
污泥深度处理技术:厌氧消化
污泥厌氧消化池的加热方式有哪些? 污泥厌氧消化一般都采用中温35℃消化,为保持消化池内的温度适中,必须对进泥进行加热升温。厌氧消化池的常用加热方式有在消化池外热交换器预热、用蒸汽直接在消化池内加热、在消化池内部安装热水加热盘管等三种,还有在消化池外建预热投配池对生污泥加热后再投加到消化池中的方式。 甲烷菌对温度波动非常敏感,一般应将消化污泥的温度波动控制在±l℃范围内。温度波动即加热的效果与进泥次数、进泥历时和每次的进泥量有关,进泥次数少必然导致每次进泥量较多,使加热系统超负荷,供热不足引起温度的降低。因此,进泥应尽量均匀和接近连续。
1 工程概况 东莞市御景湾酒店产生污水约600m3/d(由厨房、洗涤、生活污水组成),采用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进行处理。由于该工程处理规模较小以及酒店对周围的环境要求较高,故所有构筑物都采用了地埋式。为使终产物无臭味以及操作、管理简便,其剩余污泥采用好氧消化进行处理。 2.1 设计参数 根据进、出水BOD5进行设计,其设计参数见表1。 表1 设计参数 进水BOD5(mg/L) 出水BOD5(mg/L)
环保工艺之——污泥厌氧消化
最近准备做厌氧生物试验,欲求接种污泥,消化污泥或颗粒污泥,不知哪位好心水友提供一下相关信息。不甚感激。工作了几年再来读博,真的不太适应呵呵。
我在一个污水站负责现场运行工作,近五个月来硝化池上总是有较厚的一层泥,怎么去也去不掉,而且有曾多的趋势!很多工程师都没有办法,不知哪位大侠能出手相助!?该发电厂渗滤液处理工程MBR是A/O工艺加UF,污泥浓度长期在20000以上,采用射流曝气,DO值保持3.2左右!水中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指标也很正常,只是不见水花,效果很难看!我取了一些浮泥,发现这些浮泥程细沙状中间有很多小气泡,泥呈深黄色,但中午有时呈干裂状!细沙成灰色,加清水后气泡破裂,细沙沉降性能良好,风干后泥表面呈淡黄色,里面呈黑色!不知道这些浮泥是什么,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办法可以去除!?走过路过的高手一定出手相救,万分感谢!
书上经常这么写,氧化沟和SBR法因为其产泥量小不用污泥消化,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还有为什么他们产泥量小?问题有点弱智,但是很想知道答案。请各位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