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规范>7.4.1t条,楼梯间四角及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位置设置构造柱。这个构造柱是否伸至屋顶?在顶层,没有楼梯间的上下端。
大家知道砖混结构中同一楼层中楼梯间外墙有上下两个洞口,因为一个楼梯窗都是布置在上下两层的中间位置,这样每一层楼梯间外墙上下各占半个窗,也就是每一层楼梯间上下有两个洞口。这样我们建模时,如何用pkpm开两个洞?
楼梯间的窗正好在层高处,建模的时候将洞口的底标高设为负值,这样在同一层高内就出现两个洞口,分别是上下两个洞口的上一部分和下半部分,结果软件提示洞口重叠无法分割,请问是怎么回事啊?
PKPM建模的时候,楼梯间的荷载怎么输入啊?是手算出荷载加在梯梁上,还是直接用“楼层定义”里面的“楼梯布置”?如果是手算的话,是不是除了要把均布荷载加在梯梁上外,还要加楼梯板产生的扭矩?我的是两跑板式楼梯,3米的层高高差,第一跑1.5米那个楼梯休息平台我错层降下去了,梯梁左右端标高也是-1.500m。[ 本帖最后由 vious 于 2011-4-3 23:06 编辑 ]
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5.3.3条 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第5条 “房屋的尽端和转角不宜有楼梯间”。 对此项规定有点个人想法,请结构大师解惑。 1.从建筑角度上分析,楼梯间在尽端或转角更利于房间布置,更有利于建筑功能发挥。现实中大多数砖混结构,楼梯间仍然设置在尽端或转角。这种矛盾一直存在。 2.从结构角度上分析,楼梯间因没有水平楼板支撑,是个水平刚度极低的薄弱环节。若把楼梯间设置在中部,左右均为水平刚度很高的连续的房间,那么楼梯间更难传递水平力,更容易破坏。若把楼梯间设置在尽端,和水平刚度高的连续房间形成“依附”结构关系,是否更利用结构安全。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两个大人中间牵一个小孩,当两个大人左右拉扯时,中间小孩肯定很痛苦。当小孩被牵在旁边时,小孩子随着大人摆动就好受得多。 <
电气要在楼梯间的两片承重墙上,开3个洞口 1800x1800 700x1600 750x1200相当于2片墙体基本全部干掉,这样的情况改怎么做?
砖混结构楼梯间外墙在建模时窗户要开洞口,这个洞口在转换平台离下肢900,洞高1700,这样就超过了标准层高度了,请教高手这个问题在建模时是怎么处理的
各位前辈,我是一个结构新手。我用PKPN算了一个6层的砖混楼梯间,结构出屋面楼梯间抗震过不到,不晓得该如何处理,请教一哈各位高手!万分感谢!!!
各位高手,在下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提到楼梯间的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采用PKPM建模时,当考虑楼梯间梁,柱、楼梯板的刚度,进行整体结构与楼梯间结构共同作用分析时,楼梯间周围的框架柱轴力、弯矩大幅增大。但通常现在设计时,是不考虑楼梯间刚度影响的,这使得设计偏于不安全。请问,现在的工程设计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
大家好,我是做建筑装饰方面的设计人员,非结构专业人士。现在一个项目,甲方和老板商量,想在顶楼消防楼梯间开个门洞,到一个会议室。消防楼梯间应该是筒体结构。想请教下从结构上来讲行不行得通。行不通我宁愿辞职也不会画那个图的。
本帖最后由 百战天蟲 于 2016-6-28 17:45 编辑 2016年买的二手房屋4楼:多层框架结构 总高7层此房屋建于2003年-在2008年地震后该房屋楼梯间出现各种裂缝,问了很多人说法都不一样,想问问这房屋质量是否有问题。现在弄得家人人心惶惶。特来问下专业人士。寻求答案。
如图所示,楼梯间窗洞口跨过了两层,请问各位大神盈建科在建模时该如何模拟?
出屋顶楼梯间四周一般都设置梁上柱,该柱子设置仅是为了拉结稳定砖墙而设置的构造柱吗,还有柱子下面的梁就按普通框架梁配筋适当增加抗扭钢筋可以吗?望各位帮小弟解惑。
问题一:高规中前室不送风的情况,是否包含合用前室.设计院的意思是合用前室不能采用前室不送风的防烟方式,仅防烟楼梯间可以.但消防局说合用前室也可以.高规中前室不送风的方式究竟是否可以包含合用前室.问题二:如果送风竖井正好设在合用前室与防烟楼梯的分隔墙边,前室和楼梯间的送风能否合用此风道,送风机仅设置一个.但楼梯间的送风口(隔2~3层)与前室的送风(层层设)二者似乎不太好协调,但增设单独的送风竖井又不太现实.现在问能否合用同一个送风竖井,各自的余压如何控制,送风量怎么算呢?谢谢.
这似乎是建筑的问题,但是和我们做暖通的息息相关啊先转述情况:地上地下共用楼梯间,地上楼梯及前室自然排烟,地下一层楼梯也有自然排烟窗,地下楼梯前室是暗的,必须设加压送风.我想让建筑把地下楼梯间作成封闭楼梯间.去掉前室,这样就可以少掉管井和设备.因为建筑条件实在是难提啊.问题来了:可以改为封闭楼梯间么?建筑说地上地下楼梯间必须性质一样,要么是防烟楼梯间,要么是封闭楼梯间.这种说法对吗?什么情况地下的楼梯间可以改为封闭楼梯间.是不是地下高差不大于10米,有直接对外出口就行?
原来一般输入楼梯间荷载都是设置为板厚为0,输入恒载8,活载3.5。最近做一个工程,审图的要求将荷载加载到支撑TZ和TL的梁上。手算荷载,在梁上加了集中荷载。重新计算后,发现原来的那种处理方法确实存在问题,配筋偏于不安全,建议大家以后注意这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图纸简介: 该工程为某地某项目的多层和小高层工程的楼梯间结构大样图,图纸包括平面图、剖面图、梯梁大样图。 投稿网友: hong070618 上传时间: 2013-08-01 <
PKPM计算砌体结构抗震时当楼梯间处外墙(休息平台所在的墙)抗震不足时配置的墙体水平钢筋的起止高度是层高到层高还是休息平台之间的区域。
本帖最后由 phlyman 于 2015-11-8 13:58 编辑 一个三层的框架结构,按照新版抗规,提到了计算是要考虑楼梯的影响,有几种措施,譬如:宜采用现浇砼结构等等,但是没提到是否需要在四角单独设框架柱来当梯柱使用。在一些资料上也提到楼梯间柱哪怕梁上的梯柱应按框架柱来计算。是不是就是说四角得设框架柱。本人觉得应该设框架柱,但是头不让,说可以设构造柱来解决。http://dwz.cn/k7Z5o
砖混结构出屋面的楼梯间 抗震算不过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