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问题,如图所示,两栋建筑物的基础高差1米,中间只有100mm的缝(轴线300mm),框架结构,缝的位置,双排的框架柱考虑落到较低的一侧标高,剖面如图所示,在基础顶设基础拉梁,但是这样的话,填充部分的柱就形成了端柱,这种处理方法是否可行?各位大侠,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看到这次迪拜住宅楼被烧的新闻 我就想十层楼都被烧过了 钢筋都被熔化了吧 这样的话住下去会不会有很大的危险。然后如果不能住人了,是把它炸掉还是修缮?
原创整理:无非建筑(微信号:OnlyArch)
我们做给排水一般是在建筑图的基础上画的,但是建筑有的时候要改图,每次改,我们都要花时间换图,很费时间,请问一下大家各自的方法,怎样快速高效的换图,谢谢各位了
论文简介:地面返潮严重影响建筑正常使用,针对这一现象,对住宅地面返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检查与处理方法,以及具体的防潮措施和做法,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投稿网友:oxok815 上传时间: 2013-07-22 <
前言: 当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的时候,回顾人类在过去工业化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确实令人欢欣鼓舞。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从来没有生活的如此便利和富有,先人们的许多梦想也已经或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类比任何一个时期都生活得更加舒服和诚心如意,人类在向大自然大肆索取的同时,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二十世纪的30年代到60年代,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使众多人群非正常死亡、残废、患病的公害事件不断出现,其中最严重的有八起污染事件,人们称之为“八大公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的迅猛开发与有效利用,使其在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30年来,随着国家对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工业与民用建筑,矿山建设,公路建设等得到迅猛发展, 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可是也同时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相互制约的 4 大难题。建筑垃圾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迫在眉睫。因此,一定要
一、施工实施时裂缝的成因分析 建筑通常形成环节由设计、施工、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组成。因此,建筑物的形成的裂缝与各环节有着直接的关系。造成裂缝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工程设计不合理,引起结构裂缝;②施工控制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引起的施工裂缝;③温度变化不均,引起的温度裂缝。 1.设计不合理形成的裂缝原因分析 在设计时没有认真按要求进行设计。如梁跨较大时,会产生较大挠度,在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必然产生变形形成裂缝:在墙体过长、过高时,未采取加强构造措施,相邻受力构件的压缩变形必然存在差异,从而产生裂缝:墙面开槽、开洞安装管线、线盒及插座等,未提出细部处理要求,会出现裂缝;砌体材料设计强度偏低、不同砌体混合砌筑、砌体强度与砌筑砂浆强度相差过大等设计方面的不当都会导致裂缝。 2.施工控制质量不符合规
原建筑为两层砖混结构,基础为砖砌体无筋扩展基础,现新建三层砖混结构,与原建筑之间设有100mm防震缝,请问新建筑与原建筑相邻处基础该如何处理?
:) 在附件里 自己下载观看
梁与板相差部分怎样处理会更好一点?这样处理,下部梁的计算是否会受影响?急盼高手相助,谢谢!
有个两层的底框,(下面两层为商业,上面住宅),紧靠一栋三层砖混建筑(无地下室),甲方要求布置地下室,这样的基础如何处理?请各位大虾指教。。。
如题,两个建筑要连在一起,原建筑是3层框架,要扩出来的部分只要一层,两个要连在一起。1,原建筑采用的柱下独基,已经放脚放出来了,那么新建筑的基础该怎么布?或者如何处理?2,二者连接的部分需要怎么处理啊?是要设缝吗?具体怎么做?本人初入结构设计就接这么个活。望高人指点。
(1)垫层法 通常用于路基填方较低的地段,要求在使用中软基的沉降值不影响设计预期目的。设置垫层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材料,常用的材料有砂或砂砾及灰土,也可用土工格栅、片石挤淤、砂砾垫层综合使用处理。 (2)换填法 在高速公路施工中遇到含水量较高,软弱层较浅,且易于挖除不适宜材料时,一般采取挖除换填法,包括受压沉降较大,甚至出现变形的软基和泥沼地带。处理这种地基,开挖前要做好排水防护工作,将开挖出的不适宜材料运走或做处理,然后按要求分层回填,回填材料可视具体情况用砂、砂砾、灰土或其他适宜材料。 (3)排挤法 当高速公路经过水溏、鱼池和较深的流动性强的淤泥地段时,常遇到含水量高、淤泥压缩性大、淤泥质粘土软基以及水下软基等,对这类软基可采用排挤法来处理。排挤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抛石排挤,另一种是爆炸排挤。<
本帖最后由 劳武 于 2015-4-29 20:03 编辑 王永棠[摘要] 随着新的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的发布,掌握其与旧规范的区别是结构设计人员的当务之急。通过对比,总结出了新旧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对其改动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使结构设计人员更好的理解与应用新规范,确保地基处理工程的安全与经济。[关键词] 地基处理;规范;对比
本帖最后由 xihuanxunbao 于 2015-1-26 14:11 编辑 建筑结构中铰接处理的应用
教室立面有很多凸出梁的线条,这些线条大家一般都是怎么处理的,是用砖砌,还是用构造柱来做呢,如果用砖砌稳定性能保证吗,如果用构造柱来做又是否太浪费了?有的较小的线条,加了构造柱后能砌砖的位置也没多少了,施工也很麻烦。不知道大家怎么处理的,交流下!
在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方面,德国、日本和新加坡走在前列。在德国,人们对垃圾的认识是:一旦善加利用,垃圾也是资源;在日本,对“建设副产物”的分类多达20多种,按照类别科学处理;新加坡则注重制定绿色建筑的标准,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德国:垃圾山变能源之丘
银行办公大楼内一级负荷采用市电和柴油发电机一主一备电源ATS供电,请问ATS双电源转换开关应该选用4P吧?可是金融建筑设计规范里要求,零线不能悬浮连接。那么4P双电源转换开关在切换的过程中零线会断开,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来源:土木智库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土木建筑工程中,以混凝土结构占主导地位,混凝土结构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不可避免地存在裂缝,而裂缝是混凝土结构物承载能力、耐久性及防水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混凝土结构裂缝是怎么分类的是?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建筑重视与环境的映衬,追求曲折尽致、虚实相生、意有回境、情趣相生,以达到天人合一的高上境界。西北民居多为挖穴为窑,古朴苍茫;东北平原,雕梁画洞,厚重庄严;西南潮湿,幢幢竹楼,拙朴雅致;或褐柱青砖、粉墙黛瓦,或绿窗黄瓦,红墙朱门。 历史亘古,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祖先们充分发挥着智慧和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具有不同地域风格、丰富多彩的建筑遮阳。走进中国历史,见证传统建筑遮阳技术。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挑檐是很常见的建筑元素。早在春秋战国、秦时期就被广泛应用及流传。古人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屋檐挑出一定宽度,有效遮挡夏季强烈阳光曝晒,而又不致遮挡冬季温暖阳光的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