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资料 论坛
  • 中国传统建筑是“非艺术”和“非进化”的吗?

    中国传统建筑是“非艺术”和“非进化”的吗?

    一篇论文,挺不错,转过来了。 中国传统建筑是“非艺术”和“非进化”的吗? 王鲁民-------------------------------------------------------------------------------- “着魅”与“祛魅”——弗莱彻的“建筑之树”与中国传统建筑历史的叙述【摘要】所谓弗莱彻(Banister Flecher)的“建筑之树”,包含着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非主流的”“非艺术的”和“非进化的”三个层次的判断,其中“非进化”的判断是长期困扰且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叙述的难题。伊东忠太、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在对于该难题的正面回答上遇到的困难,证明了西方中心主义或西方文化霸权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解上的深入影响,事实要求我们直面中国传统建筑史料,实事求是的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本性。文章提出如无“内在”的革命或重大的外来影响,任何民族的建筑的发展与变迁,都是在由特定的文化体系对于建筑的核心价值的认定,针对这个核心价值的初始应对格局形成的框架和边界中进行的。文章进一步提出了

  •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代表——藻井天棚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顶棚天花的一种最为复杂的形式。藻井在古建中起到装饰作用,有着重要的功能。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1、按其方井结构和中心纹样可分为五类:     ①方井套叠藻井:是北朝平棋图案的遗风,只得保留了方井套叠框架的结构,井内纹样却有多样变化。     ②盘茎莲花藻井:是隋代独有的一种藻井,特征为井内是一八瓣大莲花,莲花周围盘绕变形茎蔓忍冬纹,纹样倾向自然形态。井外有圆形连珠纹、忍冬纹、白珠纹三道边饰,长、大精美的三角纹垂幔。隋代藻井作品没有程式,形象新颖,千边万化,各逞其思,各有其妙。

  • 藻井天棚——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代表

    藻井天棚——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代表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顶棚天花的一种最为复杂的形式。藻井在古建中起到装饰作用,有着重要的功能。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藻井的分类     1、按其方井结构和中心纹样可分为五类:     ①方井套叠藻井:是北朝平棋图

  • 中国传统建筑的眉眼---窗棂

    中国传统建筑的眉眼---窗棂

    本帖最后由 唯一上上 于 2016-3-3 11:29 编辑 在玻璃普及之前,中国建筑中的窗户大多采用麻纸、纱和蚌壳片来做采光材料,为了便于安装,就在窗框内安置了密集的棂条,棂条变化成各式各样的图案,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点之一。古色古香的木制门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窗棂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眉眼,是建筑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 中国传统建筑关于遮阳,是如何处理的?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建筑重视与环境的映衬,追求曲折尽致、虚实相生、意有回境、情趣相生,以达到天人合一的高上境界。西北民居多为挖穴为窑,古朴苍茫;东北平原,雕梁画洞,厚重庄严;西南潮湿,幢幢竹楼,拙朴雅致;或褐柱青砖、粉墙黛瓦,或绿窗黄瓦,红墙朱门。     历史亘古,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祖先们充分发挥着智慧和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具有不同地域风格、丰富多彩的建筑遮阳。走进中国历史,见证传统建筑遮阳技术。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挑檐是很常见的建筑元素。早在春秋战国、秦时期就被广泛应用及流传。古人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屋檐挑出一定宽度,有效遮挡夏季强烈阳光曝晒,而又不致遮挡冬季温暖阳光的进入。

  • 现代化对传统建筑的冲击

    全球化、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城市建设在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物质成果、更多的享受和有益于生存的机会时,也伴随着对城市“意义”的消解,产生历史性“断裂”和“生活世界”的消逝。甚至说,这是西方现代性宰制的结果。 在“现代化框架”的思想指引下,寻求现代同时整体地抛弃和否定传统,正是当前进行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的普遍思维方式。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艰难。陈丹青将当代中国大规模的毁灭性建设运动,归结为“文化分裂症”。“我们的‘心理景观’处处来自西方,指向西方,我们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把中国变成欧美。” 典型的如上海。“今日的全球化都市上海,是一个全球化的展示橱窗,也就是勒斐伏尔所谓

  •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装饰、色彩、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 一、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

  • “千古萧墙”——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各有差异,但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在过去老北京的四合院或宅院大门内或外都有一堵墙,是什么作用呢? 本期,我们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影壁”,看古人的建筑设计思想。影壁出现在众多古代宫殿、寺庙、园林及民宅建筑中,由于设计精巧,凸显特色,对传统建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符号千古萧墙影壁,最早来源于宫廷内的“萧墙”,我们经常用“祸起萧墙”来形容内部发生祸乱。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位置一般在一组建筑群的大门外或大门内。前者称为外影壁,后者称为内影壁,通常是由砖砌成。影壁的建造,在《礼记·郊特牲》中有如下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 意思是天子可以在门外建造影壁,诸侯可以在门内建造影壁,大夫可以用帘遮挡,而士则只能用布帷来遮挡。这说明身份等级的高低对影壁所建的位置、使用的材料都有不同要求。影壁建筑主要材料有木、砖、石、草、琉璃等。 琉璃影壁主要用在皇宫和寺庙建筑,最具代表的是故宫和北海的

  • 建筑视觉传达的中国传统艺术观

    论文简介: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和互通性,特别是在视觉上的联系 投稿网友:zicanzhongcheng 上传时间: 2013-03-14

  •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高阳,2009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高阳,2009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高阳,2009

  •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

    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牢牢树立改革开放的观念,与大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增强创造意识,我们很有可能在21世纪创造出为数众多的、世界一流的建筑艺术品。    首先要突破封建意识的重围。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农耕时代形成的,它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创造性智慧的体现,一方面又渗透着统治阶级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哲学的影响。这种哲学的核心即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导致中国建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在思想深处彻底粉碎这个紧箍咒,牢牢树立改革开放的观念,与大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与世界潮流步调统一。    其次要走出工匠心态。我们常常感觉到,中国建筑文化中负面的东西,直到今天仍然在无形地影响着我们。这方面我感觉到的突出一点是,我们的相当多的建筑师今天仍然未能摆脱“工匠心态”的束缚。    匠人(或工匠)的职业习惯于重复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艺,匠人的身份习惯于被动接受任务,按照业主

  • 重庆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

    重庆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干阑式、寺庙式、园林式、西洋式的多个过程。 重庆普通民居装饰较少,建筑颜色较为暗淡,形式朴素,空间幽深。民国期间,由于抗战所造成的大量内迁,使得重庆民居中出现了许多西洋式的建筑与园林式的别墅公馆,特别是在市郊地区。重庆地形特殊,无法像平原城市一样统一规划,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虽然乱但也很美,做到依山傍水,层次感强。重庆和香港有一定的类似之处,规划是以实用先行,复杂中透露出简单实用。由于重庆的特殊地质条件,地基处理容易实现,给高层、超高层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技术条件。 这个城市气候特殊,常年温度普遍较高且较温和,风少雨多,所以重庆建筑对采光通风的要求不高,一般都是以地形决定朝向,因此规划中也对间距、朝向、采光等要求不太高。 重庆很多高楼没有电梯,比如说20层的楼,其入口在半山腰的路进去,有十多层在入口一下,这也是一种不装电梯的高层特例。

点击加载更多

欧洲传统建筑门饰窗饰艺术

欧洲传统建筑门饰窗饰艺术专题,为您提供欧洲传统建筑门饰窗饰艺术相关的专业交流帖进行参与,欢迎您参与欧洲传统建筑门饰窗饰艺术 相关的专业交流讨论,更多欧洲传统建筑门饰窗饰艺术相关内容请访问

土木在线论坛

相关帖子

 

分享用户量

 

下载热度

 

徽派建筑论文

法式新古典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