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产生的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智能建筑取得了迅猛发展。之所以如此,与其技术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1)技术背景 在微电子扯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数字图像压缩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此份综合业务数字网、多媒体技术等迅速发展起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呈现9r信息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特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开创新的应用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智能建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结点,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成为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转移、渗透的结合部,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市场。 (2)经济背景 当今时代,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世界经济R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丛,加速了资金、技术、商品和人才的同际流动。世界经济正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轨,产业结构正向高增佰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智能建筑的产:生是顺应潮流,应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它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以知识、技术密集的形式获得新的增值。智能建筑不仅仅提高了建筑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水平。还将大大推动相关产业结构现代化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故而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要和发展背景。综述了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技术 现状 产品 制造技术 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楼内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普及发展。几乎所有的高层建筑,比如政府办公楼、酒店、综合性写字楼,根据规模及资金的大小,或多或少都投资建设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特别是楼宇内的设备自动化系统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楼宇智能化的基础,目标是对楼宇内的机电设备和能源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创造一个舒适、环保、节能的工作生活环境。楼宇自控系统对楼宇内的空调通风系统、变配电系统、给排水、冷热源系统、照明系统等大量设备进行有条不紊的管理及维护保养。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通过对大厦内的各种机电设施进行全面的计算机监控管理,利用分散控制和集中管理技术,为建筑物用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建筑物的管理者提供方便的管理手段,从而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降低劳动力管理成本。 目前的楼宇自控系统尽管发展到一定程度,无论是硬件上还是软件比较先进可靠,但真正要达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此提供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 1基于楼宇
1建筑污染与现代生活要求的矛盾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现代化,新型建材制品,建筑装饰材料及日用化学品的使用不断增加,这些材料室内外释放有害化学成份,造成污染物的不断增加,致使室内外环境质量显著恶化,各种疾病增加。 建筑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和生活用品中释放的有害气体和放射性污染物,这些材料如:各种人造板;树脂隔热材料;含醛类消毒防腐剂的水溶性涂料、天然石材、工业废渣制品等。 建筑污染物危害很大。如:①甲醛等有害气体对皮肤粘膜和呼吸道的刺激作用。甲醛能与蛋白质结合,高浓度吸入时出现呼吸道严重的刺激和水肿,眼刺激、头疼以及皮肤和呼吸道疾病。②可吸入颗粒物:来源于吸烟、地面扬尘、它不仅为微生物的载体,其本身就含有有毒物质或其它疾病、致癌物。并与空气中的CO,(二氧化碳)作用,加剧对人体的伤害。③放射性(伽马射线):是天然放射核素对人体构成外照射危害的主要成份,如: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掺工业废渣的建筑装饰材料等,是导致DNA链的畸变,成为细胞癌变的根源。
本文章由plc培训网整理发布:http://www.plcrz.org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plc知识,尽在plc培训网:http://www.plcrz.org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是高新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巧妙结合,是众多学科、众多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涉及到建筑、结构、暖通、空调、配电、照明、电梯、给排水综合布线、电视监控、楼宇自控等诸多弱电系统的大工程,各系统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是实现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控制的重要手段和显著特征。 纵观国内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建设,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对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的定位不准确,建筑工程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时,往往重视建筑设计本身,而对包括水、电、暖等设备工程有所忽视,对智能化系统建设则未被列入。当有关主管部门提出或设计单位询问甲方(建筑单位)关于智能化系统设计时,甲方才认识到需要这方面的设计,设计单位才被
智能建筑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综合国力和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它的特点和优势非常明显。智能建筑是智能化城市的网络节点,它具有的作用、功能和效益决定着它在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智能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信息、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电力技术,等等。智能建筑在国内外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智能建筑技术。 我国智能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盲目投资 智能建筑是高科技、高投入的工程,技术含量高、复杂,投资风险也大。因此,稍有不慎,势必造成浪费和使用、维护中的不便,有的达不到预期使用功能和要求,甚至在巨大投资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使用,造成更大浪费。这种情况在我国时有发生。 (2)、技术与产品缺少配套性 目前我国智能建筑主要技术与产品由外商提供,重大项目系统集成也主要由国外大公司承担,在技术、施工、运行、维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中国加入WT0之后,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3)、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由于智能建
指令性规范与性能化规范 指令性规范(Prescri pti ve Code) 的概念 一般是指根据火灾事故的发生、 发展和扑救等经验教训和火灾科学研究试验等消防实践总结出来的, 并经不断修改完善的一套有明确防火设计措施和各种具体的设计参数要求的规定 指令性规范的优缺点 优点: 只要设计者按照规范规定进行设计就认为该建筑的防火措施是符合使用要求的。 这些规定, 在过去尽管有些不适应建筑发展和人们使用的需要, 但矛盾尚不突出。 过去大多数国家的大部分消防安全法规都是以这种“处方” 的形式制订的, 即建筑设计师和其他规范执行者都是依据详细的规定开展工作, 对规范<
[摘要]通过对各种钢筋性能与经济效益的对比指标——强度价格比的分析比较,从技术与经济角度探讨在现浇及预应力预制板类构件中钢筋优化的方向。 [关键词]强度价格比;锚固性能;钢筋优化 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应该发展什么钢筋,是建筑、冶金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以热轧带肋新Ⅲ级钢筋(尤其是小直径热轧钢筋),替代原Ⅰ级、Ⅱ级以及550级冷加工钢筋作为主导钢筋是发展的趋势。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以中、高强螺旋肋钢丝以及三股钢绞线代替低碳冷拔钢丝、冷轧带肋钢筋及冷拉钢筋,也是大势所趋。 1钢筋比较的主要特征——强度与价格的比值 衡量钢筋优劣及其竞争力,主要是看其强度与价格的比值,以及其延性、锚固性能和对施工的适应性等要求。经市场调查,按1999年济南的情况见表1,性能对比见表2。 2非预应力板类构件钢筋比较 就非预应力板类构件而言,我国长期以来不生产φ12以下的Ⅱ级钢筋,所以只能采用I级钢筋,配筋率较高。550级的冷轧带肋钢筋、冷拔螺旋钢筋强度较I级钢筋增加,强度价格比提高26%,故配筋率降低,每吨钢
国外的建筑涂料发展已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路程。特别在发达国家,内外墙装饰装修用得最多的是建筑涂料。目前世界涂料总产量约2800万吨,其中建筑涂料占40%~50%,约1100~1400万吨左右。在工业发达国家,建筑涂料为消费比例最大的一类涂料,占涂料总产量的50%左右。美国建筑涂料年产量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在270万吨左右,占涂料产量的52%,其中水乳型涂料占75%;溶剂型涂料占25%。其他发达国家的建筑涂料占涂料总量的比例分别为:意大利57%、德国55%、法国55%、日本40%。在美国,45%建筑物外墙是用涂料装饰的。日本也是世界涂料生产大国,产量居世界第三,建筑涂料年产量在100万吨左右,占涂料总产量40%左右。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人均消费建筑涂料为10kg以上,而我国尚不足1kg,差距很大,但与人均工业产值的差距相比是合理的。 现以美国为例作一简介: 美国经济发达,建筑装饰材料很多,但内墙很少采用价格贵的装饰材料,大多以建筑涂料为主。外墙装饰方面,采用建筑涂料占80%以上。如洛杉矶的建筑物外墙,几乎全部采用建筑涂料,只有少数高层建筑采用铝塑板装饰,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的发展 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是实现智能建筑功能的主要技术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对IB的建设起主导作用。 2、网络结构和标准实现开放协议,例如BACnet标准;LonWorks标准等。 3、互联网技术(Internet) 采用开放的网络传输协议TCP/IP和HTTP,采用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实现远程监控、操作和综合信息数据库访问。 4、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化、宽带化、高速化、网络化、综合化、多媒体通信。 5、“三网融合”是我国通信领域的发展的方。 6、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宽带多媒体通信、IP通信、移动通信、ATM技术都正在迅速发展应用。 7、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8、开放的网络控制技术和BMS的发展 9、智能卡技术和人体识别技术 10、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和扩展 11、综合布线的发展前景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产物,给人们的印象是粗糙、简陋、冰冷。只是为了满足特殊或是基本功能而建造,很少考虑到建筑的精致、美观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因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预制装配式建筑成为了工业化建筑的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要求不止于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使现代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必须考虑形式、功能、环境等因素的平衡。现代工业化建筑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百花齐放”的格局。 1.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中,欧、美、日等建筑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了一个实验区,把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延伸到极限,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来面对不同的挑战。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技术有了很大的演变,在强大的技术支撑下,预制装配系统几乎可以满足任何类型的建筑。也可以说预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从二十世纪50到60年代,我国开
引 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步入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化社会,对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质量不断提高。伴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进程,智能化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也是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智能家居概念的起源甚早,但一直未有具体的建筑案例出现,直到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1984年在美国出现后,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东南亚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先后提出了各种智能家居的方案。智能家居在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有广泛应用。1998年5月新加坡举办的/98亚洲家庭电器与电子消费品国际展览会上,通过在场内模拟《未来之家》,推出了新加坡模式的家庭智能化系统。最著名的智能家居要算比尔﹒盖茨的豪宅,在他的5未来之路6一书中描绘了他在华盛顿湖建造的智能家居私人豪宅。 智能家居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向传统家电产业渗透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智能家居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智能家居行业取得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并日益渗透到平常百姓的生活当中。本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建筑施工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建筑施工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建筑施工企业,有施工项目分布点多、面广、流动性大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面对这些困难,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提高企业效益和施工技术水平,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0-2011年,中国建筑工程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10年建筑工程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565.11亿元,同比增长58.59%;工业总产值为3488.90亿元,同比增长99.86%;实现利润总额385.20亿元,同比增长99.86%。 2011年,虽然整体经济形势不明朗,房地产调控严峻,铁路建设投资减速,但是受保障房建设加速以及水利建设投资增速双方面积极影响,直接拉动了三类工程机械的需求:混凝土机械、大型
(复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后果自负!) 智能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摩天大楼到家庭住宅,从集中布局的楼房到规划分散的住宅小区,都被统称为智能建筑。 1984 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 City Place 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发展,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厦也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规模城市化发展的良好时期,不但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建筑陶瓷产品,随着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城镇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对建筑陶瓷的需求也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今后十年至二十年内,国内市场的强劲需求,仍将保证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的稳定发展。 据《2014-2018年中国建筑陶瓷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全国现有县级以上的城市中,未来将建设数以千计的小城镇。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城市化人口的持续上升,将持续带动中国城镇化建设各项需求的快速发展,包括对建筑陶瓷业的巨大需求。根据国家的行业“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末我国建筑陶瓷业市场需求规模将达到95亿平方米,2011-2015年间实现年均4%的发展速度。 前瞻产业研究院建筑陶瓷行业研究员表示,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居住面积的增加,对建筑陶瓷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建陶行业乘胜而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但另一方面,新产品开发力度缓慢,仿制盛行,技术装备总体落后,而且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直接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
数据服务(Data service)是一种以数据为核心的服务形式,服务者使用某种工具技术为客户提供处理好的成果,客户只关心输入原始条件和获得最终成果,当然对于数据的处理在当今时代是几乎全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 钱德勒的企业史一般将这个处理过程切分为:记录,存储,检索,分析与显示。在《信息改变了美国》一书中以气魄非凡的手笔描绘了美国计算机时代之前的信息处理发展的技术史,至大型计算机刚刚普及的1960年代的美国,还出现过一个细分专业的职业,即数据处理经理(data processing manager),几百家大型跨国企业和一系列政府机构都拥有这个岗位,当然也会有IBM的大型机。这些现象是中国历史上所没有的,中国在世界的PC时代后期(1990年代末期以后)才真正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至今中央政府的口号已经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变成“两化融合”。 虽然在理论上所有的信息处理都可以列为数据服务的范畴,但本文只打算探讨较窄范围的专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