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结构大神, 小弟最近在搞一个框架结构的幼儿园,在调模型时突然碰到一个问题, 就是YJK计算完后配筋图显示主梁剪扭超了 然后我发现通过改变主梁截面和点搭在次梁上的铰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这两个方法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我该优先选择哪个了 如果从材料用量方面考虑 点铰既能保证主梁剪扭不超又能减少次梁配筋 那不是点铰具有更大的优势么 小弟刚毕业不久 对于结构设计还有很多不懂 希望各位大神能够帮我解答一下 谢谢!!!!
希望论坛的各位前辈,能挑一挑我模型的错误和不合理的设置。我现在模型主要就是基础柱配筋有的小于一层柱配筋,我施工图主要按照大的配的。感谢各位能百忙中抽出时间给我一些指导.
底层柱的计算高度为1倍的基础顶面至一层楼盖顶面,一般都怎么取底层的层高呢,如果是标准层的,柱的计算长度为1.25倍的楼层上下顶面高度,那么在pkpm中标准层的层高要乘1.25倍的系数吗?
论文简介:通过对一个异形柱框架结构工程实例采用不同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对比分析,探索更加接近实际受力情况的计算模型. 并采用有限元计算程序分析L 形角柱内力,与规范的计算结果作出比较,得出有益于工程实践的建议,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投稿网友:tu739119991 上传
3个框架结构图和PKPM模型
现行抗规中要求考虑楼梯的影响,PKPM程序中也增加了这项功能,可是pkpm中楼梯布置有局限性,不知同仁们怎么处理,欢迎回帖讨论!
框架结构,局部有地下室模型怎么处理?如果用PKPM建模把地下室也算一层输如的话,那么无地下室的框架柱的计算长度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输地下室,地下室的挡土墙与上面不能共同计算,在PKPM2006版说明中说道:挡土墙应输入,计算才更接近实际.而且不输的话基础只能是认为的增加附加荷载是不是也不妥?
现有一个工程,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甲方要求屋顶加建一层作为会议室,由于跨度近24米(不允许中间设柱),现考虑采用钢结构门式刚架,请问PKPM2010怎么建模,是在原结构上建立一个空间模型,还是单独计算钢结构,再把柱底内力加在混凝土柱顶上呢?
初学者,根据某实际工程翻建了一个简化的练习模型,运行分析后提示出现异常,保存后程序自动关闭,麻烦大家帮忙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附件是模型和log文件
一个大二小师弟做了个框架结构,因为楼梯间内缩,所以不规整(像个凹字),所以凹进去的地方没有设置连通的框架边梁,从结构上说是可以的。但是他老师硬是要他加梁。那么岂不是所有框架都要规整了?其实可以通过调整梁的刚度满足抗震要求。他问我我也是这样认为 的。请教一下大家。谢谢!
审图中心提出,抗规6.1.15 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然后,网上说, 1.与楼梯构件相连的框架柱、框架梁,应计入楼梯构件附加的地震内力(尤其是轴力和剪力);
无地下室框架结构整体计算模型的讨论
四层框架结构模板施工方案
关于PKPM有个问题想请教下,框架结构底层带行车的计算,按照PKPM用户手册,应该在一层牛腿处设置标准层然后布置吊车荷载,这样第一自然层就被划分为了两个标准层,并且刚度突变很大,(底层自然层高8.5米,牛腿高度6.0米,分两层计算一层6.0米,2层2.5米)计算结果各指标相对失真,对于此种情况后续应如何包络设计并未给出规定。目前我的想法是整体指标计算时第一标准层采用第一自然层,不考虑行车影响,配筋计算时采用两个模型(分层计入吊车荷载与不分层不计算吊车)对比包络设计,但是由于吊车吨位较小,不分层时底层柱计算高度比带吊车大,配筋反而比分层计算吊车荷载时要大,绘图时配筋不知该如何放大,请各位前辈指点下,小弟万分谢谢!
无地下室框架结构整体计算模型的讨论
我是刚进入设计院的.现在很生手,希望高人给我发个别墅顶的建好的结构建模给我参考一下,谢谢你!!!!急需,我的职业生涯也就在这个设计上了,也可以帮我建一下这幢别墅结构建模.真的关系到我今后的职业生涯,这机会是我的人生的转折点,我先谢你了!!!!
带挡土墙的框架结构建模如何处理?我前面做了一个!我把挡土墙受的土压力荷载手算导到框架柱上(因为是三角形荷载,所以不是很准,但我手算处理后肯定是比实际大)输入到pkpm中可以吗??这样算出来柱子配筋挺大,但是我感觉可以接受,另外再加构造措施! 基础正常算!底板、顶板加厚配筋加大!朋友们有没有好的方法啊?一块讨论一下吧!谢谢!
厚板及框架结构模板工程计算书
结合512 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 强梁弱柱! 与 柱脚塑性铰! 等实际震害特征, 通过对一座典型框架不同计算模型计算结果的分析对比, 对采用独立基础并设有基础拉梁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分析计算模型进行了讨论与参数分析, 建议可仅按柱底嵌固于拉梁上表面的分析模型进行上部整体结构的计算分析与配筋, 这样梁端设计弯矩略有下降而柱端设计弯矩有所增加, 更易于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目标, 这样的分析模型设计简便并更符合实际结构受力情况。对拉梁以及拉梁以下柱及柱基础设计配筋方法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