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uji5512 于 2014-8-5 14:41 编辑 原来的图怎么不见了?
按高规12.2.3说地下室后浇带间距可按40m控制。但是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里(膨胀加强带)就可以放到60m,甚至120m内都能采用连续式浇筑。这个我理解得有问题吗?应该怎么理解?
现在的工程中后浇带使用的比较频繁,请教一下:它起到的作用是不是就是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的作用?另外,后浇带不是要从上到下全部断开,如果建筑没地下室的话,需不需要在地梁处也断开?
我看到这样的支撑系统,是在摸板拆除以后的,请大家指点一下,这样做可以吗??施工单位说是没问题的,没违背规范.我找了一个下午,还真没找到哪不规范上说这样不行的.我个人的意见是认为由于后浇带受的剪力比较大,应该不能这么做的.而且后来的支撑系统再怎么好,也没有一开始的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有遇到的话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哪个规范里有说明?请指教!谢谢!
我在做一27层框支剪力墙结构,62m长,设后浇带时遇到麻烦上部结构设好后,由于基础是桩伐基础,桩是满堂布置后浇带设到桩顶了.如果躲开桩就设到上部结构的剪力墙上了.请问各位大虾后浇带上下不贯通可以吗?
见图[ 本帖最后由 zyx66668 于 2011-5-18 07:57 编辑 ]
:L梁下部砼未凿除、主体结构未封顶
>8.6.2第七款“其它单层和多层建筑室内消火栓的间距不超过50m”,对于50m,能保证两股水柱吗?是不是一个消火栓做两根水龙带。
你好!第一次来到这里有幸看到你的留言,我想问一下怎样根据热负荷确定管间距,北京市地暖规范中给出的不同地面层地板向房间的有效散热量准确吗?如果根据这个那嬷每个房间的管间距都可采用300mm,但是我们施工采用的基本上为200、225mm。我想请教以下你们不同房间的管间距怎样确定?拜托了!在这里先行谢过。
作为后浇带,按照混凝土规范,可以加大主体伸缩缝的间距,但是规范用了“适当”这个词,不知道大家在应用时如何把握,超长多少为“适当”。另外,后浇带是否用加补强筋,原有的钢筋是否贯通(高规中提到此处筋采用绑扎搭接,然而我的同事在做过的工程中都是贯通)。请高手不吝赐教。
主体结束有一段时间了,后浇带一直都没有浇注。今天刚打,可是看模板和钢筋都很乱,而且模板和楼面间都有缝隙呢!一时还没看过这方面的书,请教各位了:后浇带浇注中要注意什么问题?谢谢!
本工程结构体型为L型,用设后浇带吗/如果设最好在什么位置?请教高手指点!!
我们现在这个工程正处于地下室顶板钢筋绑扎阶段,钢筋面筋和底筋间距@150双层双向,拉钩设计要 求间距<=500成梅花型布置,我们现在的做法如下图,但本人觉得横向或者纵向中完全可以隔一排布置,这样保证了每个 拉钩距离他最近的拉钩点都在500以内,如:同一排150*3=450,满足要求,斜对角为150*150+300*300开方亦小于500, 300*300+300*300开方仍旧小于500,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还想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最后发下我们这实际施工的图:
砼规第9.1.3.1:砼浇注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即:采用了“后浇带”的结构,其伸缩缝的间距可以“适当加大”,那么,适当加大到多少为好呢?
顶板后浇带止水钢板迎水面像上
为什么后浇带留在跨中1/3的位置?
框架结构采用独立基础,独立基础的埋深不同,请问相邻两个基础的高差怎么确定?有可查阅的规范规定吗?请各位赐教,谢谢!!!
本帖最后由 无间道 于 2013-8-5 14:08 编辑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混凝土规范第9.1.1 条)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车库顶板厚25cm..后浇带处在次梁上,次梁是400*650的..现在该怎么处理?图纸上的意思是在腰上增加加强筋..但加强筋的大小以及间距没给说明..也不知道怎么加...谁知道这时该怎么处理??梁上的配筋怎么弄??
各位好,求教了! 承台地梁基础,地梁上设有后浇带,按照设计要求后浇筑,但是,地梁上设计有基础墙,基础墙怎么办呢?是在后浇带上放置过梁,再砌筑?需要不需要在墙体上留置通缝,便于基础变形?还有没有其他好办法?谢谢了,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