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边小院算楼梯都用pkpm下的LT模块计算的,但在LT模块下楼梯好像是不抗震设计的 不怎么怎么才能实现楼梯本身的抗震设计。还麻烦大侠指点,谢谢
新抗规条文解释P343 6.1.15,其中提出"对框架结构,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的影响较小,是否参与整体抗震计算差别不大"1.滑动支承在结构计算或结构设计中如何实现?2.如果设置了所谓的"滑动支承"后,对楼梯这个叔散通道的功能有没有影响.3.条文解释中提出的"措施",是否还有其他可以避开规范让楼梯可以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的?以上3条前提是现行PKPM版本考虑楼梯的抗震计算的可靠性的疑问,另外就是软件过渡期,大家都执观望态度.2010.6.16再加一个疑问:6.1.15 第3条,楼梯间两侧填充墙与柱之间应加强拉结.和6.1.16是否重复,如果不是,其构造做法规范也不明确?[ 本帖最后由 caihying 于 2
图集中说AT-HT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是为什么?AT-HT不是没有设置滑动支座么?怎么不用参与整体抗震计算,那意思就是不用pkpm建模建进去?但是我们院现在AT的也是建模建进去的,why??求赐教
各位高手,在下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提到楼梯间的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采用PKPM建模时,当考虑楼梯间梁,柱、楼梯板的刚度,进行整体结构与楼梯间结构共同作用分析时,楼梯间周围的框架柱轴力、弯矩大幅增大。但通常现在设计时,是不考虑楼梯间刚度影响的,这使得设计偏于不安全。请问,现在的工程设计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
我用探索者画楼梯详图时,软件没有提醒说截面尺寸设置不当,但是画出来就是下面这样啊 ,我不知道错了没有。我想问的就是那个平台梁和板厚斜梁之间有什么几何关系,
楼梯,特别是楼梯梁的设计,要按抗震构件设计还是按非抗震构件设计?03G101-2中,P10,右下角段落有一句话:“当梯梁以梁、构造柱或砌体为支座时,应按03G101-1中的非框架梁设计;当梯梁以框架柱或剪力墙为支座时,应按03G101-1中的框架梁设计。 不知道要控制不望各位解答,谢谢
辛苦收集的各种楼梯设计,欢迎下载,共计84张,好东东大家一起分享,呵呵
新版11G101-2中提供了供地震区框架结构使用的ATc型楼梯,这种楼梯明确了应该参与结构整体计算,明确了最小板厚及边缘构件设置要求,明确梯梁按双向受弯构件计算(也就是按结构总体分析的结果),但未明确梯板配筋的计算办法(既是按结构总体分析的结果还是按单个构件计算的结果).ATc型楼梯在表面上似乎满足了抗规6.1.15条"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的前半部分要求,似乎是正确的?!但我们认真想一想,就会发现似乎有些问题:ATc型楼梯相当于在框架结构中加设了一个支撑,只是这个支撑要强于传统设计的楼梯支撑.由于这个支撑的存在,必然导致楼梯间是整个结构中刚度最大的区域,从而使楼梯间成为整体结构中的第一道防线,在小震情况下可能不会损坏,那么在中震或大震作用下是否也能保证不损坏呢?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而这与我们的抗震基本原则是矛盾的,也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安全岛概念是矛盾的.换句话说抗规6.1.15条的前半部分
在韩国,框架结构一般需在楼梯间四周布置剪力墙,通过周边刚度极大的剪力墙来削弱楼梯的斜撑作用,同时也实现了将竖向逃生通道做成“安全岛”的设计理念,形成了少剪力墙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当楼梯位置合适时,这种布置的结构总造价将低于纯框架结构,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导致结构总造价的太大变化。此时剪力墙虽然仍是第一道防线,在中震、大震作用下仍可能破坏,但由于剪力墙破坏模式不同于框架柱、斜撑(梯板),实现第二、第三设防目标是比较容易的,而且这种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纯框架结构。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不必考虑楼梯斜撑对整体结构的影响,楼梯可以按传统做法进行设计,易于实现抗震设防的三个目标;带来的问题是当楼梯位置不合适时,将给整体结构带来较大的扭转效应,这时剪力墙也很容易超筋.但这种做法确实解决了楼梯的斜撑作用![ 本帖最后由 hyp1962 于 2011-10-21 20:08 编辑 ]
在日本,一般将楼梯做成钢结构,梯板与主体结构铰接,由于钢结构刚度小,变形能力远大于钢筋砼结构,楼梯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很容易实现抗震设防的第一目标,也容易实现抗震设防的第二、第三设防目标。对于消防问题,他们认为楼梯间可燃物几乎没有,自身火灾危险性很低。当楼梯间温度达到钢结构强度明显降低甚至软化时(一般为150°左右),人已无法进入楼梯间,所以钢结构楼梯自身不需要进行防火处理。 日本的做法在结构上确实解决了楼梯的斜撑作用,但在消防上一方面国内消防部门并不认可钢结构楼梯不进行防火处理的做法;另一方面上海住宅大火报道中说有人从楼梯跑出来的过程中,由于楼梯扶手(一般为钢结构)和楼梯踏步(这肯定为混凝土结构)被大火烧热而把手.脚都烫伤了,从这一实例中也可以看出钢结构楼梯不进行防火处理似有不妥!
本帖最后由 sungirlyj2 于 2013-8-24 17:18 编辑 一楼3米的净空,上二楼楼梯间规划为2.5米*3米,楼梯展开图如下:95CM开个进门。这个楼梯合理吗,易用性怎么样?
本帖最后由 huangzheng1992 于 2015-8-20 14:53 编辑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 是九十年代初期由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的,它是指对结构进行抗震计算分析和采取构造措施,使结构在未来不同的抗震设防等级地震作用下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目的是在建筑物的整个寿命期内,在“一定的条件”下,花在抗震上的费用最少,即追求建筑物在服役期内的“最佳经济效益”。这里的“费用”是指增加抗震能力的投资和因地震破坏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伤亡、经营中断、重复修建等 ; “一定的条件”是指所谓的性能目标 (Performance objectives)
来源:无非建筑(微信号:OnlyArch)
? 梯柱挡路、梯梁挡窗、梯梁超过楼梯净高控制线等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楼梯设计时的常见问题,此类问题往往是设计师经验不足,只管埋头整理楼梯结构,而忽略了楼梯构件与建筑的相应关系,而这些问题一旦施工,就会造成比较大的后果,因此建议设计师在设计
对于家来说,每一寸都应该有它的可取之处。 拿楼梯来说,它可以被设计成艺术展示,也能作为收纳区使用。在完全不影响它的踏步功能之上,赋予更多的设计价值。
新版11G101-2中提供了供地震区框架结构使用的ATa型和ATb型楼梯,这种楼梯明确了不参与结构整体计算,方便了结构设计,而且具备实现抗震设防三个目标的条件,应该成为设计的首选.下面仅就ATa型和ATb型楼梯设计提出几个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1.滑动支座的形式:建议采用设聚四氟乙烯垫板的形式,这种形式的长期滑动效果好,聚四氟乙烯板化学性能非常稳定而且摩擦系数极低,施工也非常方便. 2.楼梯休息平台的构造:对于住宅类建筑,由于平台宽度较小,建议采用从楼梯梁上设悬挑板的形式;当平台宽度较大时,建议采用11G101-2第43页中图2的形式(即楼梯休息平台与主体结构脱开连接).这二种布置方式的好处是避免楼梯间出现框架短柱的出现,而且保证了楼梯作为主体结构中的一个独立的子结构,这类子结构所承受的地震力是比较小的. 3.楼梯间小柱:作为逃生通道的楼梯间其安全度应该是高于主体结构的,楼梯间小柱是楼梯子结构安全的关键所在,所以楼梯间小柱截面不宜太小.对于住宅类建筑,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300X300,主筋不宜小于4根20钢筋(HRB400),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宜用HRB
本文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3.6.6条、第6.1.15条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
——学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01有关条文的体会 3.4.3条 平面或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计算模型有特别要求,计算工作量大,计算难度提高;而且,虽然计算手段增多了,但并不能保证其计算结果“准确”,造成结构安全度难以控制。因此,设计中(特别是建筑设计)应尽量避免采用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尤其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除非该方案的使用功能特殊需要或建筑效果是唯一最好的。 3.4.5条 设置防震缝是解决体型复杂、平面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由于变形复杂而避免碰撞的一种好方法。但对于高层,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而不设防震缝,同时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以消除不设防震缝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要注意由于设置了防震缝而形成结构高宽比超限问题。防震缝同时又能兼作温度缝,对于超长建筑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3.5.3条 “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体现在具体设计中,一是注意建筑平面的长宽比不宜过大,二是对于矩形平面,在剪力墙的布置、柱截面bh的摆向以及楼层结构布置中,应采取增强结构横向(短方向)刚度
上传有关抗震设计资料与大家分享,此次四川8.0级地震所受到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应引起广大设计人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