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中,桥梁的破坏将导致交通中断,这不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运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将严重影响震后救灾工作,使人员不能安全顺利疏散,并阻碍向灾区紧急输送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从而加剧地震灾害。为了保障公路桥梁设施的完好,就需要在桥梁设计中对桥梁抗震设计有充分的重视。 1 桥梁抗震分析方法 人类对地震的研究也不断地获得进步,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地震的破坏机理已有了深入的认识,并发展了各种抗震分析方法。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两大类。确定性方法是以确定性的荷载作用于结构,求解该确定性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反应的方法。概率性方法将地震作用视为随机过程,以此随机地震作用于结构,求出结构动力响应统计量
桥梁抗震分析与设计例题
论文简介:就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结构整体设计的总框图及设计中各关键环节的子框图,较为清晰地展现了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过程。 投稿网友:wukangzhen 上传时间: 2013-08-28
钢材基本属于各向同性的均质材料,且质轻高强、延性好,是一种很适合于建筑抗震结构的材料,在地震作用下,高层钢结构房屋由于钢材材质均匀,强度易于保证,所以结构的可靠性大;轻质高强的特点使得钢结构房屋的自重轻,从而所受地震作用减小;良好的延性使结构在很大的变形下仍不致倒塌,从而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但是,钢结构房屋如果设计和制造不当,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构件的失稳和材料的脆性破坏或连接破坏,使钢材的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建筑幕墙的抗震要求 建筑幕墙的抗震性能应满足GB 50011的要求。 建筑幕墙应满足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幕墙,其试验样品在设计的试验峰值加速度条件下不应发生破坏。幕墙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进行振动台抗震性能试验或其他可行的验证试验:①面板为脆性材料,且单块面板面积或厚度超过现行标准或规范的限制;②面板为脆性材料,且与后部支撑结构的连接体系为首次应用;③应用高度超过标准或规范规定的高度限制;④所在地区为9度以上(含9度)设防烈度。二、建筑幕墙抗震设计原则建筑幕墙的抗震设计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①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②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桥梁抗震设计指南(LRFD)
求《桥梁抗震设计》一书,胡人礼编写的那本。
一 桥梁抗震分析与设计注意事项 1. 动力分析模型刚度的模拟 2. 动力分析模型质量的模拟 3. 动力分析模型阻尼的模拟 4. 动力分析模型边界的模拟 5. 特征值分析方法 6. 反应谱的概念 7. 反应谱荷载工况的定义 8. 反应谱分析振型组合的方法 9. 选取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 10. 时程分析的计算方法二 桥梁抗震分析与设计例题 1. 概要 2. 输入质量 3. 输入反应谱数据 4. 特征值分析 5. 查看振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结果 6. 输入时程分析数据 7. 查看时程分析结果 8. 抗震设计[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
抗规 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是不是说所有建筑都要抗震设计,规范上没看到低于六度地区呀?
1.定性设计,定性设计主要是指对于建筑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种措施等。由于定性设计部分,一般是无法通过计算,而主要依靠结构概念和地震灾害的实践总结,因此个人认为它最能直接的体现人们对于结构抗震的认识,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因此,定性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具有结构哲学意义,即归纳事实之后的演绎。2.定量设计,记得曾经有人说过抗震设计是骗外行人的。这么说虽然有些过,但是也不无道理。首先,我们并未真正的认识地震的本质,连地震的真实状况都没搞清楚,之后的地震力实际上也是“假的”,因为我们设计所采用的“地震力”实际上是我们对于可能地震的预估,用于评价建筑物在此“预估侧向力”作用下的承载和变形能力。其次,一般的结构设计采用反应谱法和时程法,这两个方法对于目前的建筑抗震设计而言,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地震的频谱特性是否正确预估了,举个例子:一般的建筑都带着几层的地下室,而规范的反应谱参数是从地面起算的,地震波从基岩传到结构基础的时候是没问题的,但是假如基础上面是原状土层的话,那么采用规范的场地类别和特征周期是合适的,可是实际上这里10-30米的土层已经被地下室所取代了,地震波通过
有关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纵桥向和横桥向单位力作用下桥墩关键节点位移具体怎么计算?和在哪可以找到相关具体计算实例?注:基础是桩基础,桥墩是双柱式桥墩。
摘 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们设计工作的重点,本文从抗震设计角度指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和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指出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供参考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抗震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发生急剧变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者它所释放的能量小而人们难以感觉到;而人们感觉到的地震,也即有感地震,仅占总量的1%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则为数更少,平均每年十几起。然而,就是这些每年为数不多的地震,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触目惊心的人身伤亡事故。据有关方面对世界上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资料所做的统计表明,95%以上的伤亡是因为无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典型的例子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1995年1月17日
第一篇一、建筑结构抗震目标与设计在建筑结构的实际抗震设计中应坚持“小震无影响、中震可维修、大震不倾倒”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实施两阶段设计,在第一阶段中,参照小震出现时的作用效果、负载效应,科学计算结构构件负载能力以及形变程度,在第二阶段设计中,参照出现次数较少的地震作用效果,科计算建筑结构的形变程度。二、地震灾害中建筑结构的损害位置众所周知,地震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复杂性,这要求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弹性形变程度,以免在地震中被损坏或者倾倒,若想实现此项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合理的抗震设计可降低损坏程度,这是因为将地震产生的能量经由弹性形变进行消耗,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应着重增强建筑结构的形变程度、能量损耗效应和抗震性。(一)各层结构强度较弱楼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如若框架结构设计不一致,将会存在结构强度较弱的楼层,一旦遭遇地震,高楼层首先受到损害,形变程度较大,从最初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包含了两个设计范畴,即概念设计和参数设计。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主要针对地震的不确定性和近似性,从概念上,特别是从结构总体上考虑抗震的工程决策;建筑结构的参数设计主要是采用二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地震作用计算、构件强度验算和结构变形验算等)实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正确的抗震设计,必须重视抗震概念设计,灵活而又合理地运用抗震设计思想,才能不致陷入盲目的计算工作。01结构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1.1合理的建筑体型和结构形体:1)使风荷载效应最小;2)使地震作用效应最小。1.2合理的结构选型: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4)宜有多道抗震防线。5)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
01防震缝设计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建筑行业的进步尤为突出,建筑形式日新月异。特别是多、高层建筑,除了高度增高以外,平面布置、竖向体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也日趋多样化,这就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抗震设计的目的是使建筑物在使用寿命期间内对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具有相应的抵抗能力。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分析如下:1、在结构体系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对地震作用进行全面的进行分析,防止地震来袭时对建筑物的破坏。2、地下部分: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建筑物上部的荷载应均匀分布与地下部分,这样可使其受力构件布置连续、规则、受力均匀;将平面布置复杂的平面以防震缝的形式划分为若干规则的平面;如果上部结构构件与地下结构构件对齐布置,可利用防震缝将与上部塔楼连接的地下部分与其它地下部分脱开;如果上下构件不是同一种结构形式则会形成转化构件,并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同时还应注重转换层层高的控制,避免形成薄弱层。3、延性设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结构体系应设计成为强
1、允许建筑能抵抗较低水准的地正动而不受破坏; 2、在中等水平地震作用下主体结构不会被破花; 3、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建筑不会倒塌,确保生命安全。
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与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建筑设计的阶段考虑到抗震因素以及提供相应的条件才能够为建筑后期进行抗震结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初期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以便结构工程师针对结构系统实现合理的布置,切实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承载能力。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的关系 建筑的抗震设计以及抗震性能的高低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联系,而建筑抗震设计又是以建筑设计为基础的。这是由于建筑结构是基于建筑设计的,当建筑设计完成后建筑结构就难以改变。因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前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抗震设计的需求。 二、基于建筑抗震设计的建筑设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