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把建筑和景观设计作为把一种普遍的原则理性地运用于具体的设计,并且通过运用几何和均衡原则对自然进行模拟,这些都是同以上想法的重要性紧密相联的。E?K?迈耶最近的一篇随笔中,对景观建筑学中存在的普遍而又有害的二元性思维模式做了一个有启发性的批判。迈耶认为:“景观建筑学是一个混合行为,不能把二元性的两方面作为对立的情况来简单地描述。”他认为建筑和景观、男人和女人、文化和自然这些二元形式是过时看法的组成部分,它
狮城新加坡是一座夜景非常漂亮的城市,夜晚充满了浓厚的现代都市和艺术气息,让人无法抵挡它的魅力。流恋于这座花园城市的美妙建筑,每次来都有新发现,新加坡确实是一座值得打飞的来看建筑景观的城市。 梦幻的滨海湾花园 漫步滨海湾,在夜色降临中慢慢体验不一样的新加坡风情,这里的夜明亮而透彻,这里的空气清新而凉爽,这里的一切令人难忘。滨海湾花园里竖立18棵高50米的擎天大树,造型怪异,每棵树的外墙都种满植物,像是蕨类植物、藤本植物、各种攀爬类植物,是经过特别设计的人造树,可调节温度,除了遮阳之外,还可以做为太阳能发电功能和收集雨水,拥有灌溉和照明功能。到了晚上犹如阿凡达的精灵树散发出神秘幽兰的光芒。
基于力与美的建筑结构论文 论文栏目:建筑结构论文 一、力与美在建筑结构造型中的发展态势建筑最初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居住需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从最初的居住向追求更加美观的方向发展。人们经常通过“结构造型”表达建筑的使用形制与其外观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构造型在当代的表现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特性。结构造型与其他的建筑理念不同,其构成包括建筑的节奏与韵律、对称与空间感等。建筑结构造型中体现了力与美的结合,这代表着建筑中技术特性与艺术特性的结合,这也是建筑设计区别于其他艺术设计的独到之处。当今社会,建筑技术与各类建筑材料的飞速发展为建筑的结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前提,建筑技术又使得其结构功能与美学特征相结合,从而将建筑的结构造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优秀的建筑设计者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尝试与努力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代表性建筑。由此可见,在
1建筑结构加固技术1.1预应力加固技术及其化学植筋技术化学植筋加固技术,此项技术主要利用化学知识,根据化学物质的粘合性的特点研制的,使加固使用材料与钢筋混凝土粘合在一起使新旧混凝土连接在一起,达到整体受力的效果。化学植筋技术可以应用在许多项目中,如建筑结构体增建、变更、横梁、楼板、剪力墙等部位,都有很好的效果。预应力加固技术采用的方法是对结构体外加预应力钢拉杆,这种加固方法的目的是降低原有建筑物的应力水平,纤维加固法也被应用在了预应力加固法中,虽然预应力纤维加固法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广泛应用,但是也已经在实践中有了很好的效果,此项技术加固效果稳定,在成本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有助于增加经济效益,预应力加固技术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加固方法,适用于大跨度加固,而且预应力加固法的发展很好,是一种成本低,而且加固效果十分好的加固技术,值得建筑行业好好利用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技术。1.2增大加固法和增加支点加固技术增大加固法也就是增大建筑结构的受力面积,增加配筋量,达到提高承载力的效果,增大加固法是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这种加固
作为一个建筑或景观设计师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甲方或同行的评议专家们要求作品要有特色,更具体地说是所谓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而当我们在苦苦追求这种“特色”或许评判者认为作品已具有这种特色时,实际上特色已同我们擦肩而过。这就是为什么大江南北所谓特色的建筑或城市大都不是设计师们的功劳,而那些泛滥成灾的、作为特色来追求的建筑和景观恰恰使我们的城市变得丑陋、杂乱和千篇一律。于是乎追求特色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没计师们的责任也在日益加重,苦难日渐其深。 在这寻找特色的旅程中,途径之一是在传统中挖掘,似乎从粱思成先生开始就认准了大屋顶的民族特色,直至20世纪80年代北京城内出现的大量“穿西装”的“瓜皮帽”,并美之名曰“夺回古都风貌”。最近又在许多城市的建筑与景观建筑中强调所谓“平改坡”以及给整座城市统一定色调。更有甚者,有人主张将西安古城恢复到明清风格。人们似乎从秦始皇和康熙大帝的城市模式中找到了建筑与景观特色的路子。这不禁使人想起五至八个世纪以前欧洲人从古罗马的废墟中找到了他们认为理想的建筑与城市的模式,也令人想起19世纪末美国人又
是中国经典手绘--《建筑景观》书上的东西先传周维老师的作品
【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教育类杂志、综合类杂志、经济类杂志、学术类杂志论文发表征稿通知★ ★国家级科技类综合刊物,国内统一刊号,国际标准刊号均有, 本刊为国家一级杂志。评定职称及学术交流发表的首选期刊.创刊于1989年。十余年来,杂志始终位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潮头,密切关注并致力于科技产业的推进。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创新、互联网络、知识经济、风险投资、电子商务已成为杂志在不同时期报道的中心,确立了在科技刊物的权威性。 本刊读者群以白领、经理层、风险投资家、科技创业者、高校学生、网民等产业界、知识界精英为核心。读者的需求是我们杂志的生命,我们将以“科技创造财富奇迹”“信息造百万富”为我们的宗旨。现面向广大科研、文教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征集科技、经济、文教、企业、事业等面向全国各行业征集论文, 欢迎网上投稿。★★正规省级期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科技经济类学术期刊。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半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23-1400/G3 ;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
某市某桥的建筑景观方案
建筑有不同的风格,可是如何使你的建筑看起来更加有亲和力,更加赏心悦目,这个就需要考虑倒周围环境景观的因素。。。喷泉音乐喷泉喷泉设备喷泉控制喷泉设计喷泉施工雕塑水幕设计浮雕市政广场建设
收蒇的有关坡地建筑的论文,希望对设计此类结构有所帮助
景观建筑小品\C2-水景之瀑布
低辐射(LOW—E)玻璃有哪些功能.pdf
论文简介:本工程为淄博华联超市,位于中山路以北,首层1552㎡, 标准层1576㎡,顶层 130㎡,总建筑面积6390㎡,总用地面积为4512平方米,占地面积2060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2.10平方米 投稿网友:sh521006 上传时间: 2013-10-20
现在一般是建筑做好甚至建好以后,再请景观专业的人来设计景观,但是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总觉的有些脱节~我个人是这么认为,不知大家怎么看?
本帖最后由 基里古德 于 2014-10-21 20:11 编辑 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竹元素”已经成了低碳建筑的“明星”。当城市的建筑正陷入“钢铁侠”式的千篇一律之时,建筑师利用竹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和表情,成为了钢筋水泥的森林,玻璃幕墙的秀场,功能至上的设计。
摘要: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的阶段,从学科观念、学科性质、学科目标到学科实践主体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本文就上述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及景观艺术设计实践主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景观设计;多元系统;目标;实践主体 客观地讲就目前的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均缺少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
公园的水景观是距离城市居民和游客最近的水面之一。而北京市水务局提供的一份地表水水质报告显示,2008年8月,北京市市属公园水景观水质较 2007年同期有了明显改观,水污染问题特别是水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大部分市属公园的水景观水质仍然低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景观水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对此,北京市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沈京武忧心忡忡:“在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的情况下,很多公园依然有不同程度的水华现象发生。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公园就像是被安置在市区内的‘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北京市的公共环境安全。” 水景观多为“盲肠式用水” 景观水体不能“体外循环”,缺乏流动性导
1绿色建筑的重要性绿色建筑就是指将绿色环保理念应用到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中,通过与实际情况的结合,在建筑中合理的使用绿色环保技术和设备,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建筑中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中尽量的使用节能环保技术,降低能耗,减少人们对自然地干扰,最终实现建设适宜人们居住的建筑。绿色建筑有利于降低能源的消耗,节省土地资源和水源的使用,可以减少建筑对水土污染和大气污染,满足时代的要求,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未来的建筑行业,绿色建筑将成为其主打的文化理念,吸引人们购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提供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的环境问题成为萦绕人们生活的最大的阻碍,人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他们开始有时间关注经济以外的事件,这时人们注意到环境问题,并提出绿色建筑的理念。绿色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理念,也是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必将是近年来建筑行业的朝阳技术理念。绿色建筑贯穿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中,从全过程全方位去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
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与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建筑设计的阶段考虑到抗震因素以及提供相应的条件才能够为建筑后期进行抗震结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初期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以便结构工程师针对结构系统实现合理的布置,切实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与承载能力。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的关系 建筑的抗震设计以及抗震性能的高低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联系,而建筑抗震设计又是以建筑设计为基础的。这是由于建筑结构是基于建筑设计的,当建筑设计完成后建筑结构就难以改变。因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前期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抗震设计的需求。 二、基于建筑抗震设计的建筑设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