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探伤的原理超声波探伤是利用超声波在不同质界面上具有反射的特性来确定介质内部缺陷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到缺陷,缺陷的尺寸等于或大于超声波波长时,则超声波在缺陷上反射回来,探伤仪可将反射波显示出来;如缺陷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声波将绕过缺陷而不能反射。工件厚度小于8mm就不可以用超声波探伤了吗有经验的工程师经验会提醒:壁厚小于8mmm的钢板对接焊缝就不可以采用超声波探伤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两天查了一些规范,在JB/T 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中找到了超声波探伤针对不同检测对象的适用范围规定,如下表。 <
直管段上两相邻环焊缝的最小中心间距为多少?环焊缝及需要热处理的焊缝距支、吊架边缘的最小净距离为多少? 答:直管段上两相邻环焊缝的中心间距: (1)对于公称直径小于150mm的管道,不应小于外径,且不应小于50mm; (2)对于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150mm的管道,不应小于150mm。 环焊缝距支、吊架边缘的净距不应小于50mm;需要热处理的焊缝距支、吊架边缘的最小净距离应大于焊缝宽度的5倍,且不得小于100mm。
本帖最后由 csccbjs 于 2013-6-6 22:27 编辑 请教这个单边焊缝是代表什么意思啊
这题,柱底剪力,不应该有二边的焊缝承受剪应力,两边的焊缝承受正应力,答案这样,四边焊缝均受正应力是否有错。
关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说法。由规范主编单位组织编写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说到了这个问题,现将该段文字转录如下(P166页):2,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类构件的受拉钢筋配筋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89规范虽没有明确扩展基础底板的最小配筋率,但规定了“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小于200mm“,如果按计算截面有效高度为260mm进行推算,其最小配筋率仅为0.1%。在国际上,原苏联《工业建筑基础设计规程》规定独立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小于10mm;美国ACI318规范关于独立基础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并没有按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1.38/fyk)来处理,而是选用了等厚度板的温度和收缩最小配筋率0.2%(用于钢筋fyk=275~345Mpa)或0.18%(用于钢筋fyk=415Mpa)。尽管0.2%~0.18%的最小配筋率只相当于受弯构件的一半,但仍具有大于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弯矩的1.1~1.5倍的承载力,足以防止因出现裂缝造成突然的破环。由于扩展基础底板的厚度一般都由受冲切或受剪切承载能力控制,并非按受
焊缝等级 1. 焊缝等级是施工验收等级,有三级。三级最低,只要求外观检查和尺寸检查。二级要求部分作超声波探伤检查。一级最高,要求全部做探伤检查。 2. 对焊缝等级来说,原则是受拉等级高于受压,受动力的高于受静力的。 3. 对接焊缝一般需要做无损探伤(或部分需要)。故一般对接焊缝的焊接等级为二级或一级,不小于二级。 4. 角焊缝没必要作无损探伤,故角焊缝为一级的话,就没有多少意义。一般角焊缝为二级或三级。 5. 焊缝等级见钢规7.1.1条,注意条文解释。 普通螺栓 1. 普通螺栓分A、B、C三种。前两种是精制螺栓,较少用。一般说的普通螺栓,均指C级普通螺栓。 2. 在一些临时连接及需拆卸的连接中,常用到C级普通螺栓。建筑结构常用的普通螺栓有M16、M20、M24。某些机械工业粗制螺栓直径可能比较大,用途特殊。 高强螺栓 3.高强螺栓的材料与普通螺栓不同。高强螺栓一般用于永久连接。常用的有M16~M30。超
如图画红框处,在此处求出As=615后,我不知道这个最小配筋率中 45*ft/fy=0.215 这个45是怎么来的?最后这两步计算是根据什么公式算出来的,这个公式的出处在哪里?谢谢各位给与解答!
《抗规》5.2.5条和《高规》3.3.13条均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5.2.5(或表3.3.13)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但是该表未给出6度设防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是否意味着,6度区结构设计可以不考虑剪重比的影响。 以我正在做的一个工程为例,17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含地下1层)、6度区、转换层设与地面以上第2层,我在SATWE“分析与计算参数补充定义”菜单中,“调整信息”对话框中已经选中“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按钮,则意味着程序会自动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无须人工干预。可是,当我查看SATWE文本文件“周期、地震力及振型输出文件WZQ.OUT”时发现,X方向1~10层剪重比及Y方向1、2层剪重比均小于0.16。 计算结果文件如下:各层 X 方向的作用力(CQC)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Fx : X 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力 Vx : X 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楼层剪力 Mx : X 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弯矩 Static
在孙慧修主编的《排水工程》(上册)中,就最小设计坡度定义为:在设计充满度下与最小设计流速相应的设计坡度。由于坡度可通过流速和充满度确定,最小设计流速0.6m/s,充满度如何取就决定了最小设计坡度大小。该书指出:在确定最小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采用的设计充满度为0.5。对200排水管,h/D=0.5,v=0.6下对应i=0.004;可是对300排水管,h/D=0.5,v=0.6下对应i≠0.003。当然现在新的室外排水规范对室外管网全部采用300的排水管。另外,新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06版在解释中列举了常用管道的最小设计坡度:管径400-对应0.0015;其它:500-0.0012;600-0.0010;800-0.0008;1000-0.0006……,这些管道的对应的设计充满度也不全是0.5.不知孙老师和规范为何不就这个原因解释一下,还是本人理解有误?
见附件。:lol :lol
教材上讲“当正缝连接的强度低于焊件的强度时,为了提高连接的承载能力,可改用斜缝”并且当tga<1.5时,可不计算焊缝强度“,1.关于此部分,哪位能解释下?2.另外,这个问题跟考试那道题,需不需要计算折算应力是不是一回事啊?应该是吧?
我个人认为承台不需要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0.4只说了基础的计算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没说构造也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如果构造也按照这本规范,那《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里面8.5.15条就不会注明承台梁的主筋除满足计算外上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关于最小配筋率的规定,另外规范上只说承台梁,又不是承台,如果是两个承台中间加联系梁,此联系梁除满足计算外还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因此我认为承台不需要满足最小配筋率,如果你做2.5米的承台,最小配筋率按0.15%计算,你需要配28@150mm,就没有意义。承台高了抗弯起不到控制作用,主要是抗剪和冲切其控制。我个人认为,承台在满足计算配筋后并能满足水化热的抗裂要求即可。不需要满足最小配筋的要求
《混凝土规范》第10.8.3条,第二段规定承受竖向力所需受力钢筋的配筋率,按牛腿的有效界面计算不应小于0.2%和0.45ft/fy,计算牛腿的最小配筋面积时,是不是还要加上公式10.8.2中的第2项的计算值?公式10.8.2 可否理解为:第一项是承受竖向力所需受力钢筋;第二项是承受水平力所需受力钢筋???《混凝土规范》第10.8.3条,第二段规定承受竖向力所需受力钢筋的配筋率是否仅仅指的是公式10.8.2 的第一项???
好像配筋率是按有效截面面积计算,最小配筋率按全截面面积计算。那么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是怎么比较的呢?如果配筋率小于最小配筋率,那么纵筋的面积怎么取呢?请求达人来回答一下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牛腿水平力所需配筋应不计入最小配筋面积内?也就是说,水平力配筋总面积=计算所的水平配筋+最小配筋面积。对吗?我在规范上做的个笔记,应该是从施岚青的应试指南上找到的,但是现在找不到了,请各位大神指点
各位好,小弟想请教一下:在独基加防水板这类基础中,当防水板的配筋由水浮力控制时,防水板是否属于 卧置 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这最要是关于最小配筋率的问题。请各位不吝赐教,谢谢了!
今天做到兰定筠实战第十五套,里面有计算箱梁抗剪扭箍筋最小配筋率的时候采用了箱梁全宽,本人认为箱梁的抗剪箍筋肯定用两个肋厚之和进行配筋率计算,剪扭配筋率亦同,要不然肋距过大计算配出来的箍筋会非常密。大家怎么看
这个最小配筋率理正取的是h1的高度来计算的,那么就是600mm平方,但是规范给的是等效面积
关于梁板柱最小配筋率的问题,求前辈们分享一下最小配筋率怎么求,自己现在刚进这一行,规范里面关于这个的内容感觉很散,有总结的吗?
??气体保护焊(气保焊)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焊接领域的高效焊接方法。它采用惰性气体(如氩气)作为保护介质,防止焊缝在焊接过程中与空气接触,从而避免了氧化和杂质的产生,确保了焊接质量。然而,气保焊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