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3.4条第2款规定,进行非线性分析时“材料的性能指标宜取平均值”,此时需要材料强度的变异系数以通过标准值计算平均值,混凝土的变异系数规范在条文说明中给出了,请教一下:钢筋和钢材的强度变异系数有什么资料可作为依据?
B.0.1 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j振型和参与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Gi、G
本帖最后由 结设是艺术 于 2016-9-17 16:45 编辑 埋件计算多系数,俱在算式分母处。 筋面因之虽增加,目的却为求牢固。 【注释】埋件计算:预埋件锚筋总截面计算。 见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7.2-1)。筋面:锚筋总截面。 2016.6.24
求川建价发【2014】33号文、2015定额人工费调整系数计算公式。 两个找了很久没找到,不知道是不是省站没对外发出。
需要系数法的电气负荷计算公式
E值就是桩身材料弹性模量。可有见到一本基础工程参考书里E=0.67Eh,Eh是受压弹性模量,结构规范里受压受拉弹性模量是一样的,请教下这个0.67是怎么回事。
我大多都用需要系数法确定计算负荷:公式如下;1 用电设备组 计算公式为:Pjs=KxPs Qjs=Pjs tgφ Sjs=√ P2js+Q2js (注:P方js + Q方js 然后开根) Ijs=Sjs比上根号3乘UN式中:Pjs-有功计算负荷,KW; Qjs-无功计算负荷,Kvar; Sjs-视在计算负荷,KVA Ps-用电设备的总容量,KW Kx-需要系数,查表 tgφ-用电设备功率因数的正切值, UN-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V 。附件:民用建筑用电设备的需要系数 Kx 和cosφ·tg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附录A关于系数K的计算公式中有一个In,请问In是什么书上没写啊,是额定电流?要是额定电流的话他代表谁的额定电流啦,高手给解释下,谢谢
气压罐的调节容积=a*q/(4*n)其中:a是安全系数,取1.0~1.3q是水泵(泵组)的出流量(m4/h)n是水泵在1h内的启动次数,宜采用6~8次。公式中的系数1/4 是如何得来,很突然,请教各位!
一、计算公式如下1、围护结构热阻的计算 单层结构热阻 R=δ/λ 式中: δ—材料层厚度(m) λ—材料导热系数[W/(m.k)] 多层结构热阻 R=R1+R2+----Rn=δ1/λ1+δ2/λ2+----+δn/λn 式中: R1、R2、---Rn—各层材料热阻(m2.k/w) δ1、δ2、---δn—各层材料厚度(m) λ1、λ2、---λn—各层材料导热系数[W/(m.k)] 2、围护结构的传热阻 R0=Ri+R+Re 式中: Ri —内表面换热阻(m2.k/w)(一般取0.11) Re—外表面换热阻(m2.k/w)(一般取0.04) R —围护结构热阻(m2.k/w) 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计算 K=1/ R0 式中: R0—围护结构传热阻 外墙受周边热桥影响条件下,其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 Km=(KpFp+Kb1Fb1+Kb2Fb2+ Kb3Fb3 )/( Fp + Fb1
本人正在做表冷器的毕业设计,不巧学校的仪器坏了,现求双排热交换器热工性能测定报告,同济大学暖通教研室,上海安装公司通风队编 希望各位前辈帮忙另,如果大家有关于实验公式回归的经验,请多多赐教
新高规3.5.2条第2款公式 r2=(ViΔi+1)/(ViΔi+1) x(hi/hi+1)本式是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侧向刚度比。该式本是用来控制下层刚度与上层刚度的比值不至过小的。但是从字面上看下层层高越大修正系数(hi/hi+1)就越大,r2就越容易通过规范规定的限值,也就是下层越柔越能通过规范规定的限值。搞不清楚规范修订者对这个修正系数怎么考虑的。求高手解答
高规 215页规定扭转方向因子大于0.5,就认为是扭转阵型,我想问下扭转因子是怎么计算的,再就是SATWE里面的WZQ.OUT里面的扭转系数和高规里面的扭转因子是相同的吗,这个扭转系数有没有计算公式,请各位指点
请教各位大神:在计算设计冻深计,为什么特强冻胀土的影响系数最小,不冻涨土的影响系数最大呢?这样说来,假设其他条件相同,不冻涨土的基础埋深要比特强冻胀土的基础埋深要大。这样不合适吧?土的类别影响系数也是这样,为什么碎石土的影响系数最大呢?这样说来,假设其他条件相同,地基是碎石土时比地基是粘性土时的基础埋深要大。这样也不合适吧?环境影响系数倒是可以理解,郊区温度低,埋深自然要深一些。
摘要:用废旧混凝土破碎物代替粗集料配制再生混凝土时,用普通混凝土配制强度公式计算其强度,会存在较大的误差,主要是公式中集料系数值不同。试验确定了不同再生集料系数值以及相应的强度计算公式,可为再生混凝土实际强度的计算提供参考。
一端为固定端支座,一端为可动的铰支座的长细压杆,用欧拉公式计算其临界压力,则长度系数为:A:2/B:1/C:0.7/D:0.5?
指出了湿工况下水冷式表冷器总传热系数的常用实验公式中因析湿系数未考虑风速的影响且其指数形式不完备而造成的较大误差.使析湿系数的指数形式完备,误差可明显减小.风速对析湿系数的影响可以直接加到总传热系数的公式中,当风速变化较大时,总传热系数的误差仍能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 本帖最后由 qlly 于 2010-7-2 17:45 编辑 ]
这是我在东南大学的教科书结构设计一书当中看到的,关于风振系数的计算公式,可是跟荷载规范里面的公式不一样。请各位大神指点一二。
鸿业市政管线9.0软件中雨水计算公式怎么取消折减系数m值 直接在雨水计算的UI窗口改为0是没有用的 接下来的时间t都不会累加变化的 软件已经锁定公式t=t1 t2*m了 或者说怎么修改鸿业软件中的雨水计算的运算公式 就是说可以修改公式t=t1 t2*m的文件夹在哪? 谢谢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