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设计更新时间:2025-02-10 08:20:05

本专题为土木在线竖向设计设计专题,全部内容来自与土木在线论坛及资料库精心选择与竖向设计设计相关的资料分享,土木在线为国内专业建筑垂直网站,含有众多土木工程专业资料,助力土木工程师成长,更多道路工程设计资料请访问土木在线官方网站。

类型: 全部 资料 论坛

已有人订阅

  • 以上分别为交叉口平面布置图、竖向设计图、加铺结构图、路线纵断面图。问题:1、该交叉口按加铺厚度分四种加铺方案,第一种是加铺厚度小于4cm的,铣刨至4cm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第二种是4cm<加铺厚度<9cm的,采用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调平层AC-13C;第三种是9cm<加铺厚度<24cm,采用4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查看详情

    用户:baixiaodu 浏览量:20597 时间:2020-05-07
  • 道路工程图片1

    鸿业道路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方法 这是一个交叉口的平面布置图,十字形交叉口,水泥混凝土路面,现在我们要对他进行板块划分。 6140399 首先,我们将交叉口进行取样,将交叉口移动到一个空白的位置 6140400 接下来,我们采用手动分板块的方法对交叉口进行板块的划分,划分的板块线放在图层0中。 6140401 我们单独将板块划分线挑出来,单独调出来的目的可以方便移动,也方...查看详情

    用户:xdnm123 浏览量:9640 时间:2019-04-25
  • 框架结构设计中竖向荷载有哪些最不利布置? 1分跨计算组合法 将活荷载逐层逐跨单独地作用在结构上,分别计算出整个结构的内力,根据不同的构件、不同的截面、不同的内力种类,组合出最不利内力。共有(跨数X层数)种不同的活荷载布置方式。为减少计算工作量,可不考虑屋面活荷载的最不利分布而按满布考虑。 框架结构设计中【竖向荷载】有哪些最不利布置?_1 2最不利荷载位置法 为求某一...查看详情

    用户:结构刘 浏览量:2230 时间:2018-06-12
  • 公共建筑设计图片1

    一、竖向设计的概念:(垂直设计、竖向布置) 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特点、平面功能布局与施工技术条件,在研究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之间的高程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土方量,因地制宜地确定建筑、道路的竖向位置,合理地组织地面排水、有利于地下管线的敷设,并解决好场地内外的高程衔接。 竖向设计的基本任务: ? 进行场地地面的竖向布置 ? 确定建、构筑物的高程 ? 拟定场地排水方案 ...查看详情

    用户:co建筑学院 浏览量:10050 时间:2018-06-05
  • 框架结构设计中竖向荷载有哪些最不利布置?...查看详情

    用户:福禄寿喜财神 浏览量:167 时间:2018-01-16
  • 1.分跨计算组合法将活荷载逐层逐跨单独地作用在结构上,分别计算出整个结构的内力,根据不同的构件、不同的截面、不同的内力种类,组合出最不利内力。共有(跨数X层数)种不同的活荷载布置方式。为减少计算工作量,可不考虑屋面活荷载的最不利分布而按满布考虑。 2.最不利荷载位置法为求某一指定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可以根据影响线方法,直接确定产生此最不利内力的活荷载布置。欲求某跨梁AB的跨中C截面最大正弯矩MC的活...查看详情

    用户:福禄寿喜财神 浏览量:567 时间:2017-11-02
  • 一、竖向设计的概念:(垂直设计、竖向布置) 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特点、平面功能布局与施工技术条件,在研究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之间的高程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土方量,因地制宜地确定建筑、道路的竖向位置,合理地组织地面排水、有利于地下管线的敷设,并解决好场地内外的高程衔接。竖向设计的基本任务:• 进行场地地面的竖向布置• 确定建、构筑物的高程• 拟定场地排水方案• 安排场地的土方工程• 设计有...查看详情

    用户:煮酒听山雨co 浏览量:571 时间:2017-02-23
  • 《高规》4.3.2条的第三条“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度(0.15g)、8度抗震设计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 这个“应计入”是什么意思? 在设计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谢谢...查看详情

    用户:borenzha 浏览量:5120 时间:2016-09-02
  • 最近有个工业厂房,在与审图中心沟通中有出现这样的分歧,在这儿想跟大家讨论一下,不知道大家有什么高见。厂房结构采用单向板楼盖形式,在板、次梁、主梁设计时(参照荷载规范功能相近的厂房)分别取用了6、5、4KN/m2的活荷载,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采用了0.85。在竖向构件的设计中也是采用了同主梁的 荷载4KN/m2,但是审图中心的说这样下来活载的重力代表值就只有0.85*4=3.4,相当于竖向构件设计时活...查看详情

    用户:duanzl 浏览量:468 时间:2016-06-13
  • http://image.co188.com/upload/original/76/1448430576.jpg关注后获得珍贵免费资料,详情点此处! 一、概念:竖向设计(或称垂直设计、竖向布置)是对基地的自然地形及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垂直方向的高程(标高)设计,将场地地形进行竖直方向的调整,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自然地形,合理选择设计标高,使之满足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和经济、安全和景观等方面的要求,成为...查看详情

    用户:co建筑学院 浏览量:23580 时间:2015-11-25
  • 鸿业道路纵断交叉口设计高程怎样将范围内见交叉口竖向设计的高程显示出来,万分感谢...查看详情

    用户:qq_1431476283121 浏览量:8384 时间:2015-08-05
  • 1:根据所区竖向布置形式应首先确定以下主要建、构筑物的设计标高。 2:主配电装置场地标高:应根据自然地形、工艺布置、设备运输、基础及管沟埋深、场地排水等因素综合确定。 3:各生产建筑物标高:应与主配电装置的场地标高相适应,同时考虑管沟衔接、交通运输、基础埋深,并与全所设施统一规划综合确定。 4:变电所主要生产建筑物的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应高于室外地面0.3m以上;辅助生产和附属建筑物的室内...查看详情

    用户:szhp75027 浏览量:651 时间:2015-07-01
  • 隧道工程图片1

    1工程概况 1.1设计概述 天津机场交通中心工程主体为地下单层及双层多跨框架结构,双层结构标准底板埋深为22.36m;单层多跨框架结构底板埋深为12.65m。结构平剖面图见图1、图2。 5219647 图1 结构平面图 5219648 结构剖面图 为确保施工安全、环境安全,不影响周边既有设施的正常运营,并将施工对环境影响程度降低到最小,影响时间降低到最短,主体结构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围护...查看详情

    用户:xmns_38903 浏览量:1384 时间:2015-06-22
  • 道路工程图片1

    首先,分析交叉口边线的类型,其基本类型有四种:斜坡形边线比较有利于排水,在设计过程中只需顺着坡向布置等高线一般能满足排水要求。如交叉口内坡度遇到上述凸形情况时,根据需要在道路边线取一高点,一般取在曲线中心,但由于两路纵坡值相差太大时,需调整高点位置和标高,以确保设计最合理。如交叉口内坡度遇到上述凹形情况时,则需在边线处设置一低点了,但低点位置要充分考虑到雨水进水口才能确定。交叉口边线设计一般是以上...查看详情

    用户:xmns_38903 浏览量:1940 时间:2015-06-07
  • 道路工程图片1

    5178680 5178681 5178682 5178683 5178684 5178685 5178686施工中的钢筋砼挡土墙。 好像还有桩。预穿了孔洞作为排水孔。 5178687 5178688 5178689 5178690 5178691 5178692 5178693 5178694 5178695 5178696 5178697 5178680 5178681 5178682 517...查看详情

    用户:qbqg31605 浏览量:787 时间:2015-06-04
  • 在竖向荷载下,分层法需要对除底层柱以外的柱刚度进行0.9的折减,那么用弯矩二次分配法是否需要折减?如果有前辈能简单解释下原因就更棒了,先谢谢了 还有一个问题,在计算恒载和活载的分配系数时,二者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吗?...查看详情

    用户:co1431520421144 浏览量:709 时间:2015-05-14
  • 地铁车站盖挖法竖向支承构件设计方法研究...查看详情

    用户:80后结构人 浏览量:685 时间:2015-03-09
  • RT 除了平交口还有立体交叉...查看详情

    用户:woshidengwei0829 浏览量:3547 时间:2014-12-22
  • 无论是桩基础的布桩,还是天然基础计算地基承载力,设计院都习惯采用“竖向导荷”。并我们知道,竖向导荷仅仅是将荷载传下来,没有进行结构计算。一开始布桩时为什么用它? 规范规定用标准组合的,我用计算后的柱底内力不行吗,1.0恒+1.0活,这和竖向导荷还是不太一样的。...查看详情

    用户:clizheng 浏览量:7345 时间:2014-11-08
  • 其他建筑软件图片1

    道路竖向设计(飞时达总图软件GPCADZ) 4963779 4963780 4963780...查看详情

    用户:hongye2009 浏览量:3506 时间:2014-09-01